贾根良:警惕新自由主义者误导中国重蹈洋务运动的覆辙
2024年是洋务运动破产也即甲午战争失败130周年。洋务运动试图在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晚清政府的“自由贸易”制度下,通过购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标,但这种违背落后国家经济追赶历史规律的现代化道路因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破产。1992年开始的“市场换技术”在具体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彻底破产了的。我国政府明确地提出自主创新战略,其目的就在于试图扭转这种发展趋势。然而,虽然我国在自主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按新自由主义理念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并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在“用开放倒逼改革”的名义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战略存在着落入“洋务运动”彀中的危险。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笔者怀疑自主创新战略能否取得最后成功。过去一段时间,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表现出与洋务运动时期相类似的“洋务”特征。以下是笔者观察到的四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一、创新成本畸高和民营企业缺乏资金的根源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人民币基本上是以贸易顺差特别是外资在华企业的贸易顺差、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美元流入为基础发行的。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比例过高,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人民币发行的基本机制。这说明美元已经掌控了人民币的发行权,它是中国高新产业和企业发展中遭遇“钱荒”的根源。笔者在相关论文中已经讨论了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我国货币发行美元化的原因,讨论了由此所产生的五大严重后果,此不赘述。
就自主创新而言,中资企业因创新的资金成本畸高和缺乏资金,根本就无法与在华跨国公司竞争。流入我国的美元大部分是跨国公司拥有的,它们在中国人民银行兑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流通,这导致了过去20年我国增发的基础货币远远超过了1949年到2003年54年间发行的数量,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现象。为了避免因“流动性过剩”导致过高的通货膨胀,央行没有采取笔者一直在建议的从源头上堵住美元流入的政策,相反,却采取了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发行央票的信贷紧缩措施。笔者早在2011年的文章中就分析到,信贷紧缩打击的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却为外资企业在我国建立了一种不受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空间”。在民营企业因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无法从银行系统贷到流动资金之时,它们不得不依靠高利贷解燃眉之急,这犹如饮鸩止渴,其结果是民营企业大量倒闭,或者在生死存亡线上挣扎;而外资企业却因把美元导入中国,变相地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和通过高利贷提供信贷的权力。外资企业不但放高利贷,而且乘机收购民营企业,这导致了外资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控制权得到了迅速的扩大和加强。美元霸权和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而非“国进民退”才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