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彦:开国领袖毛泽东传承家风,孝悌之情撼天恸地
“注经世业,捧檄家声”,是韶山毛氏家族历代传承的孝道典故,大字榜书于毛氏宗祠正门两侧。
“注经世业”,说的是指祖上毛亨、毛苌皆是大儒,二人为《诗经》各篇作注撰“序”,后称《诗经》称为“毛诗”。
“捧檄家声”,典出《后汉书》,说的是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朝庭下达“知府”任命后,他“捧檄”应召做官。及至母亡,他毅然辞官回乡守孝。外人才知,毛义是为了满足母亲“弘扬家族声望”的要求,而外出做官的,其孝可鉴。
毛泽东17岁“走出乡关”前,一至生活在韶山冲和外婆家堂家阁,深受文家蒙馆和毛氏家风影响,他敬父奉母,尊老爱幼,特别是对母亲文七妹有深厚感情,他曾说: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待人忠厚、和善、贤良、勤劳节俭。
毛泽东14岁的时候,父亲想让他辍学回家务农做生意,在母亲等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重拾书本。17岁时,父亲想把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他搬来舅舅、堂叔、表兄等人劝说,最终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
在离家时,毛泽东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8页。)
毛泽东把原诗的“男儿”改成“孩儿”,体现出对父子关系的准确定位,更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他把“死不还”改成“誓不还”,充分考虑到了父亲的忌讳和感受。
在毛泽东的记忆里,母亲一天到晚不是养鸡喂猪,就是烧火做饭,有时还要锄园种菜,农忙时也会下田插秧、割稻,真是里里外外,什么活儿都会做。但是常年的操劳,也使母亲的健康过早地受到了损害,这成为毛泽东走出韶山之后的无尽牵挂。1916年6月24日,他在致萧子升的信中写道:“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汪建新,2024年05月08日,中国青年杂志)
1918年,文七妹患上淋巴腺炎,住在婆家养病。毛泽东刚刚从湖南一师毕业,准备赴京工作。8月初,毛泽东匆匆回乡探望,他对舅舅照料母亲感激不尽,并写信说“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还专门请人开了药方,说如果没有效果,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护送来省。
1919年4月,毛泽东回到长沙到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此时,母亲病情加重,毛泽东将母亲接到长沙诊治,借住在好友蔡和森家里,不管多忙,他都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毛泽东还特意带母亲和两位弟弟照了一张一生唯一的合影。同时,毛泽东写信给文玉瑞和文玉钦两位舅父和舅母,汇报母亲病情,感谢对母亲的照拂,请家人“足纾廑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