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举国体制的一次重大调整, 能否用好事关国运
导读: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性已有充分共识。近年来,随着美西方制裁加剧,国内有的行业异军突起,攻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但也有行业一直进展有限。在欣喜于某些行业成功摆脱制约之余,我们还应认识到,对成功实现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我们仍缺乏清晰了解。就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言,如何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推动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过去十余年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发展,及其推动中国机床工具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教训为基础,总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经验与运作机理。我国高端机床装备之所以能在12年间,从近乎为零发展到在国内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并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相当竞争力,正是因为在2012年之后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种新型举国体制,即“国家背书、用户牵头、工艺驱动”的产品开发组织机制。具体而言,通过“国家背书”创造了一个更有效的本土市场,为机床主机厂和整个产业链上游建立了一个更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进而在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尤其是航天、航空、能源等高端应用场景)和高度复杂、去中心化的本土产业链(各类主机厂、功能部件厂商)之间建立起“多对多”的创新网络与供应链。
新型举国体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旧举国体制的继承与突破。它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但又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的背书作用,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利用国家、社会、市场等多种力量与治理机制,完成一个由国家战略启动(政治过程)、以技术攻关落地的创新治理过程。文章进一步指出,要推广落实新型举国体制,我们需要对当前流行的、以科技逻辑为基础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使其有可能兼容相关的社会过程与经济过程,让国家成为不同产业情境下政治过程、社会过程、经济过程、技术过程畅通运转、良性循环的“润滑剂”,而不是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基于这一分析,本文还从一般性的工业与技术政策和机床工业接续两个层面给出了十分详细的政策建议。
建立内循环
走向自主创新的核心逻辑与政策选项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遽变,科技自立自强逐渐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国家从产业层面的国际竞争中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要不来的”,由此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
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认识误区
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途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被寄予厚望,但官方文件中“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表述却很少得到关注,反而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过度强调“国家队”(非企业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科研”的声音。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