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绝不能让抗战中流砥柱成为影视作品中的“隐形人”
“在今天,影视作品是普通民众接受、了解历史的主要橱窗,甚至可以说,谁占据了这一橱窗,谁就成了被民众认可的‘历史创造者’!”
作者|郭松民
郭松民按:5月30日,有文化机构为电影《XX明日XX》举办了一场研讨会,我为这场研讨会准备了一份书面发言。今天,9月3日,抗战胜利日,我把这篇发言发表于此,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
以下为全文。
决不允许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区人民成为抗战影视作品中的“隐形人”
郭松民
一
前段时间,中国和俄罗斯约定,“计划于2025年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
这是一个好消息。
的确,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和俄罗斯更有资格谈论“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了。
这是因为,在欧洲,苏德战场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斯大林领导苏军和苏联人民,消灭了德国陆军主力,并占领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中国战场是主战场,没有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抵抗,要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的。
具体来说,在中国,纪念抗日战争,“正确的二战史观”应该体现在哪里呢?
一言以蔽之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绝不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胜利,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区人民,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才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力军。
任何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果不反映这一点,就不符合历史唯物论,就必然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二
对国民党抗战贡献的评价,其实是新中国已经解决的问题。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个已经解决的问题,又被以各种方式和名义反复提出,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
从本质上说,这场重新评价国民党抗战贡献运动的性质是政治性的,锋芒所向,直指新中国的合法性。
一个基本的时代背景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被西方“普世价值”所排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涵的人民革命——主要是自下而上地推翻剥削、压迫阶级的解放战争——逐渐从主流话语中淡出,其地位也大大下降,而可以被纳入民族主义的范畴,能够被“普世价值”所认可的抗日战争,地位则急剧升高。
进入新世纪之后,尤其是2005年国民党主席访问大陆之后,国民党“抗战建国”的叙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取代了共产党“革命建国”的叙事,成了影视作品中的主流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