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平:救救孩子
新生入学了,一位年轻的中学校长提出让笔者结合我们这代人在校时的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对终身奋斗的激励作用,给学生们做一次励志报告。作为一名醉心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爱好者,且作为市一级聘任的兼职督学,感到这样的励志报告对现阶段的孩子来讲太重要、太及时了,于是在赞赏年轻校长思路开阔、眼光前瞻的同时,自然是欣然应诺。
辛辛苦苦准备了两天,写出一篇以《理想与奋斗》为主题的讲稿。为了更加结合现阶段中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我将讲稿转给同样在上初中的外孙,想听取一下孩子对类似讲座的感觉和评价。谁知外孙看了后回道:“现在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重,很多得了抑郁症,不少同学都不想活了。你把未来奋斗的路说得那样艰难,孩子们更惧怕了。不仅起不到励志作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我再三和外孙核实是真实情况还是在瞎说,外孙回答:“真的啊!许多孩子私下里说起来都有不想活的想法。”听到外孙的回答,我感到汗颜,更感到震惊!
平时只知道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确实过重,但没想到不少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重,已经到了“不想活”的地步!为此,只得根据孩子所反映的情况,再次修改讲稿,直到外孙感觉到“还行吧”为止。
讲稿写完了,自己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为了弄清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情况,笔者在网上查询了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及其相关报道;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及其实际睡眠时间”等内容的问卷调查提纲,发入多个微信朋友群,得到众多群友的热烈响应;同时,又与一位负责儿童心理治疗的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进行了咨询和调查。在初稿形成后,又与教育界的一些朋友以及不久才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征求了意见。随着及调查思考的越深入,心中感到越来越忧!为此,不得不借用鲁迅先生百年前的一句呐喊:救救孩子!
如果说,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是对封建礼教导致的人性扭曲和压迫控诉的话,那么,笔者今天如此呐喊,则是对家庭、对社会特别是对学校教育导致孩子们心灵扭曲的泣血呼唤!
一.家庭对孩子普遍的无原则溺爱,导致孩子心理承受力极为脆弱
尽管我国自古就有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反对对孩子的溺爱,但溺爱又是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育子弊病。特别在现阶段,在校的中小学生比起他们80、90后的父母来,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且独生子的比例也不小。有不少80、90后父母,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从小作为独生子女养成的娇惯、任性、不顾别人、不讲礼貌等毛病,潜移默化地传染给自己的孩子而浑然不觉。而其50、60后的爷爷奶奶辈,大多数出生于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难免留下许多遗憾,现在物质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让孙辈们替代自己弥补昔日遗憾的意识油然而生。这就为家庭普遍对孩子溺爱奠定了各种基础。在城市,不少孩子面对的是“421”家庭结构,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人和父母亲2个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在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里,孩子的待遇胜似“小皇帝”,这么多长辈,要都统一意志不去溺爱孩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即使不是“421家庭”,大多数退休后身体尚健的爷爷奶奶辈,也基本上都把全部精力和宠爱集中在孙辈身上。而在农村,则由于不少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大多数由爷爷奶奶辈带,在中国传统“隔辈亲”的习俗下,往往无原则的宠爱较多,而科学引导、教养和严格管理不足。另外就是单亲家庭,由于带孩子的父或母对孩子本身有一种愧疚感,自然也是对孩子百般迁就,且因自己需要在外打拼,孩子大多交给爷爷奶奶辈或保姆照看,故也难免宠惯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