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打农民的主意救楼市,不能不算后路账
国庆七天假期结束了。我发现这次放长假有很多人回老家,回家之后就看到老家出现的一些情况。
今天我们中国的很多村子到底变成什么样了?网上的信息都是比较碎片化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如果农村没有走上现代化,即便你制造再多的“飞地”(飞地,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方言中也称为“瓯脱地”。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即便这些“飞地”已经达到超发达国家水平,也不能说中国就实现了现代化。
我最近读红色文化研究会刘润为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讲了这么一个观点,我看到后很受启发。
关于农村现代化的问题,还记得当时周总理在人大会上提出要搞4个现代化,这里边就有农村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都要搞,这是周总理的意思。
农村现代化太重要了,现在我们不是论证它重要性的时候,而是要如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有人想了两个办法来“消灭农村”:一,把农业转移人口留在城市;二,把其他农业人口集中到一个新建的或者已有的城镇(这些年来有的地方一直在这么搞)。
我曾经做过一期节目,主要讲述了农村宅基地的问题。包括安徽凤阳、江苏南通等多个城市宣布,只要农民愿意放弃老家的宅基地,立马可以领一笔补贴进城买房,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有人可能说这不是好事吗,正好城里的房子卖不掉了,农民把宅基地换成5万块首付进城买房,双赢。可问题在于,这样一来,城里的房子确实是卖掉了,可他们有考虑农民进城之后的生活吗?后续每月的房贷、物业费、燃气费等支出,样样都得花钱,没有稳定的收入,让农民拿什么在城市中立足?
一切问题都很复杂,良好的愿望,基层领导的一个基本想象,然后照着蓝图来施工,这个就是现代化吗?
说实话,农民已经为这个国家付出很多了,但索取的并不多。某些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盲目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影响国家乡村振兴大计。
刘润为先生认为在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阶段,创造一切条件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住得下、融得进、就得业、创得业,当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之举,但是不问青红皂白就一刀切地把农村人口赶出原来的农村,那就不是实事求是了。
中国乡下有多少人?现在少说有6亿农村人口,这6亿人口都能够全部城镇化吗?拆农家院盖高楼盖得起吗?按照一个人20平米的居住面积计算,需要建设120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2000元算,基本建筑成本需要24万亿元,这还不算其他的辅助设施。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能够筹得出这样一笔款项吗?
农民支持!但官僚资本不会同意,提倡“不争论”的人不会同意。
农民支持!但官僚资本不会同意,提倡“不争论”的人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