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百姓谁不爱好官”——群众眼里的“好官”系列导论
“百姓谁不爱好官”,乃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形象的经典概括,也是对他“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和“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的通俗表达。现在重提总书记的好官要求,对提振经济和更好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百姓爱好官,自古就有,人民群众不仅留心甄别和筛选好官,还把认定的好官,演绎为故事板上舞台广泛流传。群众眼里的好官亦即清官,泛指公正廉洁的官吏,或者在坏体制下做好事的官、能为民请命的官。好官的标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战国、秦及汉初崇尚法家政治,好官的最主要标准是守法,司马迁把行教、清廉、守法当作好官标准;及至“独尊儒术”,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但因教化成效很难考核,三国未年清、慎、勤成为好官标准,清官也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而且狄仁杰包拯海瑞况钟等历史上的十大清官,都是因人民群众公认竖起了好官的丰碑。封建社会的“万民伞”,不仅表示百姓对离任地方官的挽留,也是百姓认可的重要标识。民众送的伞越多,官员越有面子,越证明是好官,以致一些官员操纵和逼迫群众送“万民伞”,表面上是“万民伞”重要,实质还是群众评价重要。而群众对好官送的“半鸭知县”、“二不尚书”、“四知先生”、“八一巡抚”等雅号,是百姓对好官敬慕的朴素表达,更重要的是很多好官因这些雅号而名垂青史、流芳千古。相反,百姓也会通过不同途径发现特别不好的官员,并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比如陷害忠良的秦桧,就用面粉捏成形象放进油锅煎炸再吃掉,表达对他残害岳飞的痛恨,后来简化为只剩得两条长腿,变成现在油条的样子,称之为“油炸桧”,演化成习俗和食品,益发彰显了群众评价的特别力量。再比如奸相蔡京,凶狠狡诈,祸国殃民,尽管不断有人弹劾,但四起四落都安然无事,只是民怨沸腾,迫使钦宗皇帝将其流放岭南韶关以平民愤。蔡京带着满满一船金银珠宝,本该余生衣食无忧,可再多的金银买不来人心,老百姓听说他就是蔡京,开旅店的不让他住宿,开饭店的不卖给他饭,走到长沙就饿死了,也显示了百姓口碑的性命攸关。而汉高祖刘邦被一个老农揭短,更加证明群众评价的重要。据元曲记载,有个与刘邦有瓜葛的老农,被莫名其妙地凑数迎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可发现所谓的高高在上、神圣庄严的汉高祖,居然是欠他钱的无赖,不由得诉说皇帝刘三“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的种种劣迹,揭露皇袍身后的皇帝“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巧立名目的“躲债”,便怒火满腔痛斥“只道是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以其独特的感受,一反历来为封建文人津津乐道的“高祖还乡”,一反刘邦的第一位平民皇帝、第一位以武力统一天下的皇帝、第一位与民休养生息的皇帝、第一位释放奴婢的皇帝、第一位下诏求贤的的皇帝、第一位写诗的皇帝等诸多“第一”吹捧,也讽刺了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劳民伤财的举动(参自《般涉调·遍哨·高祖还乡》)。所以说,群众通过亲身经历和直接体验,最了解谁是好官,而群众的口碑往往是官员官德官品和形象作风真实写照,甚至超过官方的评价,益发凸显了应当特别重视群众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