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柳青道路”与我的写作
导 语
随着数十年来的“告别革命”,中国的主流文学已经离工农的生活和呼声越来越远,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然有作家坚守着左翼文学的星星之火。刘继明老师是当代有代表性的坚持为工农写作的作家。在南京大学,刘继明老师以《“柳青道路”与我的写作》为主题,为南大师生展开了一场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讲座。
刘继明老师分享了他对柳青及其创作道路的独到见解。柳青,这位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的作家,以其真诚、自觉的创作态度,践行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创作出了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壮丽史诗”——《创业史》。刘继明老师将这一与劳动人民结合的文学道路称为“柳青道路”。通过探讨柳青及“五四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创作与生活,刘继明老师揭示了“柳青道路”的深刻内涵,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同时,刘继明老师还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分享了其从先锋文学到底层叙事的创作转向,以及对“柳青道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继承与发展。
这场讲座不仅是对柳青及其创作道路的致敬,更是对当下文学创作方向的一次深刻思考。中国的文学往何处去?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或许“柳青道路”能给我们些许启发。
作者|刘继明,中国当代作家,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剧,第五、六届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天下》杂志主编等职。新世纪初以一系列小说随笔文论成为“底层文学”的重要实践者,主要作品有《刘继明文集》10卷、长篇小说《黑与白》三部曲。
南京大学的讲座现场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跟南京大学的师生们交流。我虽然多次来过南京,却是第一次走进南京大学校园,但一点也不觉得陌生。这自然是因为南大拥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学术资源。
南大文学院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重镇同样令人瞩目。我和南大文学院的不少老师也很熟悉,如丁帆教授,九十年代初我在长江文艺杂志社做编辑时,编发过他的大作;王彬彬教授,1995年我到南京组稿时就见过面,那时他还在南京军区工作,后来他到武汉参加“屈原文学讲坛”的活动,我们又见过一次面;还有毕飞宇教授,95年那次,我也找他约过稿,毕飞宇当时刚从扬州调到南京不久,在一所中学教书,住在城墙边的学校宿舍区,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他。那一次,我还见了韩东、鲁羊、朱文等人,包括我和毕飞宇在内,当时在文坛被称为“新生代作家”,记得在韩东家里,他拿出一份刚出的新民晚报给我看,上面有一篇《钟山》副主编徐兆淮先生的文章《文坛涌起“新生代”》,文中列举的“新生代作家”就有我们这几位。顺便说一句,我去苏童家找他约稿,就是徐兆淮先生陪同的。一晃都过去三十年了。所以我这次到南京,心里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