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海:构建新时代人民文化思想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刍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于2025年1月2日在北京的中国外交学院举行揭牌仪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出能指导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我认为,新时代人民文化思想理论就是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最合适、最唯一的指导理论。
新时代人民文化思想理论,既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为中国人民谋幸褔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治理世界,为世界人民谋幸福的指导思想。
至此,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该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以新时代人民文化思想理论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新时代人民文化思想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理世界的“道”就诞生了。其它都是在“术”的层面。
举国之力,中国共产党努力去构建新时代人民文化思想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把世界人民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人民”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古代中国,“人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等古代文献中,通常用来指代一个国家的百姓或民众。例如,《尚书·禹贡》中的“海内人民半菽不饱”指的是全国百姓的生活非常贫困。在这个意义上,“人民”更多地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或民众的整体,而非特定的个人。古代中国的“人民”包括普通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也包括贵族、士大夫等社会阶层,但由于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巨大差异。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人民”概念的历史同样悠久。最早使用“人民”(people)一词的是古罗马人,他们将贵族、平民视为人民,认为人民是正义的化身。随着封建神学政治时代的到来,“人民”的概念一度沉寂。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民”的概念被当时的学者和政治人物重新提出,并迅速传播到全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民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主体,这一理论对现代民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一般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人民”指的是普通百姓或民众,具有社会身份和臣民观念。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人民”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民主和革命的色彩,成为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
西方政治演变中人民地位的曲折变迁。在漫长的西方政治演变进程中,人民的地位经历了从蒙昧到觉醒、从边缘到逐渐靠近中心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与反复,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