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储蓄高达145万亿,可拿14.5万亿消费,但9成家庭不足10万
在全球经济的大棋盘上,中国居民的储蓄习惯一直是个独特而引人注目的现象。我国储蓄率长期雄踞全球榜首,远超美国、日本、韩国等一众发达国家。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精打细算、未雨绸缪的生活智慧,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诸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近期,财经作家吴晓波抛出的观点,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
吴晓波指出,中国储蓄总额高达 145 万亿元,按照人口平均下来,每人理论上应有 10 万元存款,储蓄率达到 43.4%。他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倘若能将储蓄率降低 10%,促使民众拿出 14.5 万亿元投入消费,中国内需必将迎来一轮迅猛增长。这听起来确实是个诱人的前景,内需的强劲增长无疑能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其实,我国银行业早已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并付诸行动。自 2024 年起,国有银行连续三次下调居民存款利率。这一举措并非无的放矢,银行期望通过降低存款收益,引导资金从储蓄流向消费市场或其他投资领域。政策实施后,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然而,与吴晓波预期的 14.5 万亿元存款转化为消费的目标相比,现实情况仍存在较大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看似简单的储蓄与消费转化之路,变得如此艰难呢?
贫富差距:财富分配不均下的消费失衡
当我们深入剖析储蓄数据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社会贫富差距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储蓄转化为消费的道路上。从表面看,145 万亿元的巨额储蓄和人均 10 万元的存款数字颇为可观,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招行数据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国内仅有 2% 的家庭掌控着 80% 的存款,而剩余 98% 的家庭仅持有 20% 的存款。央行发布的数据更是令人深思,国内存款超过 10 万元的家庭占比不足 10%。
这意味着,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家庭手中。那些拥有大量存款的富裕家庭,生活早已富足无忧,即便存款再多,他们的消费需求也相对有限。以一位企业高管为例,他住着豪华别墅,开着顶级豪车,日常消费都在高端场所,生活中的物质需求早已得到极大满足。对于他来说,再多的存款也难以刺激他产生更多消费欲望,毕竟,他能购买的奢侈品、享受的高端服务都有一定限度。
而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存款数额有限。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能看到许多普通上班族,他们每天忙碌奔波,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他们每月的收入,除去房租、水电费、食品开销等基本生活费用后,所剩无几。这些家庭即便内心渴望提升生活品质,进行更多消费,如购买一台心仪已久的高端家电,或是去远方旅行放松身心,但有限的存款让他们只能望而却步。在这种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指望全体居民拿出 14.5 万亿元用于消费,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