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一号文件看“粮食战争”
导读: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一要求,不仅是对当下粮食安全形势的深刻洞察,更是为国家未来发展筑牢根基的关键指引。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更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粮食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农业生产,而是上升到国际战略层面,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领域。本世纪以来,中国在粮食领域与国际势力展开了多轮激烈交锋,每一场“战役”都惊心动魄,关乎国计民生。
大豆之战
中国传统的大豆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大豆作为生产豆油和豆粕的关键原料,其用途广泛:豆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用油,而豆粕则是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1994年以前,中国的大豆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甚至还有少量出口。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类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逐渐转变为纯进口大豆国家。到2017年,中国80%的大豆依赖进口。与此同时,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大幅提升,从几十年前的不到10公斤/年,上升到2018年的59公斤/年,接近欧美国家水平,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
国际粮食贸易长期被ABCD四大国际粮商垄断,分别是美国的ADM、邦吉,美国的嘉吉以及法国的路易达孚。面对中国庞大的大豆进口需求,他们自然不甘心以低价出售,同时还妄图控制中国的大豆压榨市场,将整个供应链牢牢掌握在手中。
2001-2004年,国际粮商开始炒作中国需求,美国大豆价格从415美分/蒲式耳一路飙升至1064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国大豆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一价格上涨趋势导致东北豆农大量扩种大豆,国内压榨能力也大幅增加。然而,从2004年4月开始,风云突变,国内外大豆价格暴跌。短短7个月时间,美国大豆价格从1064美分/蒲式耳跌至500美分/蒲式耳,近乎拦腰斩断。国内大豆价格同样未能幸免,众多豆农遭受巨亏。而国内的压榨企业,由于进口的大豆还在海上运输途中,价格就已大幅下跌,无奈只能选择“洗船”,即宁愿违约罚款,也不愿接收货物,只能让卖家转卖给其他买家。许多国内压榨企业因巨额亏损而倒闭,外资则趁机低价收购布局,基本控制了中国的压榨行业。可以说,在这场大豆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输得十分彻底。
不过,这次失败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为随后而来的更大规模对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外国资本控制中国压榨市场后,为追逐最大利润,从2006年开始,又掀起一波更大的价格上涨浪潮。美国大豆价格从500多美分/蒲式耳一路攀升,直至2008年7月达到1654美分/蒲式耳。这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豆油价格从5000元/吨最高涨至15000元/吨,豆粕价格从2000元/吨涨至4000多元/吨,进而导致国内食用油和猪肉价格在2008年达到高峰。当时,中国由于在2008年以前的粮食储备以主粮(小麦和玉米)为主,大豆和豆油储备较少,几乎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