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安伟:从唯GDP论辨析中西发展理念差异
【摘要】发展理念是一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目标、实现路径以及发展成果分配。西方主导的唯GDP论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产生较大影响,但随着过度重视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问题增多,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发展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总体来看,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理念上既有相同点,又各有特色。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经济指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世界任何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一套理论体系的支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今天,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简称GDP)都几乎是公认的唯一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甚至出现了“唯GDP论”。本文尝试通过批判唯GDP论,辨析中国和西方国家发展理念异同,以期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一、唯GDP论的内涵与批判
经济发展总需要相应指标反映,并围绕经济指标进行经济管理。GDP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总量的统计方法,核心是反映经济运行总产出,单纯代表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随着这种统计方法的广泛应用,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不同国家和地区据此进行GDP竞赛,结果导致经济过度、粗放发展。因此,“唯GDP论”为我们辩证认识发展理念提供了独特素材和视角。
(一)GDP统计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GDP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1934年正式提出的。此前,一些国家采用国民收入即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办法统计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但该方法计算难度大、误差大,难以做到全面、准确。还有一些国家比如苏联,采取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来统计经济发展状况,即跟踪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情况,该方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较好使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进行准确统计。为更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真实情况,基于美国经济数据与实践,库兹涅兹提出了GDP这一新的经济指标。其内涵是,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所有在其领土内常住单位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计算公式为GDP=C+I+G+EX,即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该统计公式为经济学界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审视和计算经济总量。与GNP相比,GDP更注重地域属性,在全球化背景下,GDP比GNP更容易统计。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GDP核算方法为一国经济总量的主要统计工具之后,在美国主导下,GDP指标率先被发达国家采用,很快被世界主要国家广泛使用。随着使用GDP作为统计指标国家数量的增多,在全球范围内,GDP悄然成为各国之间进行经济比较的重要标准。在这种影响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GDP全球占比已经成为美国霸权的重要体现,20世纪中叶,美国GDP占全球比重接近50%的顶峰。除了作为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外,GDP还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政策制定、投资决策等多个领域,对经济发展产生更深远影响。在这种发展导向下,追求GDP增长逐渐成为全球潮流,GDP被采用的国家越来越多,GDP蕴含的增长理念影响力越来越大。以至出现“唯GDP论”,即以GDP统计数据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和考核政府政绩核心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