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在教学中如何看待和处理新技术的内容
据网络媒体快科技于2月22日报道,近日,宇树科技王兴兴在谈到AI教育时说:“国内教育的内容太老了,是十几二十年前的内容,而海外教的是最前沿的技术。他在最近的发言中提到,国内的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较大的短板,尤其是在与国际科技发展的对接上。
类似的观点,俞敏洪也在最新的发言中提到,面向未来世界的竞争,以高考为核心的面面俱到、门门优秀的死记硬背的教育和内卷式的教育,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应对未来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天赋教育、特长教育、兴趣教育变得越来越重了。俞敏洪以王兴兴为例,王兴兴初中到高中英语怎么学都不过关,后来之所以到上海大学去读书是因为英语成绩不太高,导致整体高考分数的下降。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天才,从小就对所有机器电子感兴趣。
他还总结说,如果我们现在还要四平八稳的七八门课,必须每门课都要考到满分才能考上好大学,那孩子的天分可能会磨损掉。所以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看,教育的竞争力才是最终的竞争力。
这段报道所含有的信息量相当地大。第一个是谈到AI参与的教育方面的问题。在AI参与下,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做怎样的改革或者改变。第二个是我们在招生时,如何对待不同学科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如俞敏洪所说,王兴兴在中学阶段英语一直不是太好,那么英语的高考成绩就影响到他能进入更好的大学。这个招生的标准或者方式需要不需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第三个是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是陈旧的,什么样的内容是新生的,要断定其中的属性看起来不复杂,其实还真不那么简单。毕竟看上去挺古老的内容,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例如,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谁能说到今天就过时了?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问世,到今天也有一百多年了。这算是古老的旧知识,还是新鲜的新知识? 这需要鉴别和认定。至少在工程技术领域,量子力学或者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在大多数专业中都不是绝对常用的理论。但是,我们的物理学专业,或者在部分工程技术专业,还是在花费一定的学时来讲授。
在电子学或者半导体材料的专业上,新的技术与新的材料已经在工程技术上开始应用了。但由于我们国家在某些领域还比较落后。我们如果给学生一上来就讲授最新的技术和材料,可能国内都还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那么缺乏实践积累的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就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在那些国内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的技术专业,恐怕还不能一下子就给学生讲授最先进最前沿的内容。有的时候还要从某种略低一个层次而在国内还在应用的内容讲起。然后再循序渐进涉及更先进和更前沿的内容。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在我们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从那种算不上最先进的技术开始做起,然后再往上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那些算不上最先进的技术,当然也不会是太过落后的,这种虽然算不上最先进的技术,但在工程运用上也可能创造出意外的惊喜。毕竟,有的最新的技术多少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至少不是太成熟。而稍微旧一点的技术,反而可能更加稳定一些。所以所谓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也只是一个相对的状态。当年,美国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到底应该能使用什么样的笔来书写,据说美国花了好几万美元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太空中使用的圆珠笔。而苏联的宇航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有铅笔来书写。那么,到底哪个技术更先进? 或者哪个技术更有效率? 先进的不一定会有高效率,有高效率的不一定就是最先进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