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最近,有官方媒体在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的,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这种优良传统。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基本都在奉行着这条家风。在街坊或者村落中,如果有谁家的人,不讲勤俭,大手大脚,更不用说明挥金如土了,都会被人们戳脊梁骨耻笑一番,更狠一点地就会被骂成败家子。
然而,最近几十年来,这种讲究勤俭的观念开始被某些人们加以指责甚至批判。有人甚至还指责雷锋,说当年雷锋一双袜子补好多次,要穿很长时间。他们说,雷锋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一双袜子穿那么长时候,那么袜厂生产的袜子都卖不出多少,袜厂如何维持?袜厂的工人如何生存?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也确实迷惑了一些人,把人们的思想搞得有点乱。
在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任何时间,人们能够使用和开发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当然,资源是可以不断得到开发的,人类可以在生产中不断地开拓新的资源。然而,在既有的条件下,人们所能使用的资源毕竟有限的。而有限的资源是不能容许无条件无限制地挥霍的。或许有的人认为,现在人类生产力已经非常发达了,人类所需要的产品可能随时都能生产出来,以满足人类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区的需要。在这类人看来,与节约或者勤俭相比,经济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了,生产增加了,大家都有好处,工人有稳定的工资,而老板也赚得了利润。所以经济比勤俭或者节约更为重要。这种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认真追究起来,这样的观点不过是站在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立场上来说的。
就拿补袜子这件事来说,在雷锋生活的时代,中国老百姓普遍收入不高。如果袜子破了不去补,而要一定去买新的,那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小的时候,家里老人对我说,袜子不换底,王子也穿不起。那时新买来的袜子,都要把袜子的底部用剪刀破开,再缝上一双用针线纳得密密麻麻的布袜底。这样的袜子穿在脚上并不舒服,但是能够延长袜子穿的寿命。实际上,不是老百姓一定要补袜子,补袜子这个活儿又花时间又费事,因为实在做不到只穿那种很快就会破的线袜子而心安理得。
那种批评补袜子的观点,他们所谓经济的观点并不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是为企业老板服务的。对老百姓来说,补袜子就可能节省一笔费用。对老板来说,袜子卖得越多,钱就赚得越来越多。这也是一个立场上的问题。
在现实中,所谓经济的发展,或者生产的发展,都不可能是没有限制的。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生产过剩。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毕竟不是所有需要产品来满足需要的消费者都总是很有钱的人。穷人有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他们主要是支付能力有限,即买不起他们所需要的消费品。在这种情况下的生产过剩,只是虚假的生产过剩,但这种虚假的生产过剩却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常性的经济危机。对于穷人来说,既然买不起,既然消费不起,那么就必须要节约,要勤俭。不勤俭节约,这日子根本就过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