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董明珠不必道歉
“中国各个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大学、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等),究竟应该以本土人才为主建构干部队伍,还是以‘海归派’为主建构干部队伍?”
作 者 | 郭松民
01
日前,在格力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连任董事长。
她在发言中说:“我们在人才培养当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我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这段话,触犯了某些人的政治正确,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以贩卖臣妾主义著称的某大V,有点按捺不住地跳将出来,指责她“明显越线了”,甚至挥拳撸袖地要她道歉。
这种不顾别人讲话的语境和上下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恶化了网络舆论环境,把复杂的问题变成了简单的政治表态,阻止了条分缕析的讨论,的确很令人讨厌。
作为一种脱稿的即兴发言,董明珠的话,不是很严谨,可以不这么说,但鉴于这不过是在公司内部,就公司自身的人事政策提出自己的判断,所以也不存在道歉不道歉的问题。
至于这个大V就此指责她损害了“国家相关政策的严肃性”,甚至指责她破坏“海归群体的声誉”,就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02
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历史与现实的背景。
董明珠之所以用如此强烈的语气谈到“海归派”,是因为晚近四十多年来,“海归派”在某种心照不宣的氛围中,的确在许多领域、许多部门享有优先权,而这种优先权,客观上构成了对本土人才的歧视与压制。
这种“心照不宣的氛围”,就是精英集团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所造成的心理积淀,以及出于八十年代后看到西方五光十色的消费社会时所产生的失败主义情绪,就把西方视为“文明”、“先进”的“彼岸”,而“海归派”由于在西方接受了“洗礼”(如果不是镀金的话),自然就头戴光环,通体灿然了。
举一个例子。
新世纪初时候,北大曾经起草了一套“改革方案”。规定:一半以上的工作岗位,要留给“海归博士”,不能用英语讲课就不能在北大任教,北大自己培养的博士不能在北大任教……,等等。
“改革方案”曝光后,引发激烈讨论。
有批评者指出,按照这样的方案,则若干年后,北大所有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助教等,将都是“海归博士”,北大自己培养的博士则只能去中国本土的二、三流大学任教,北大将完全蜕变成一所美国的“殖民大学”。
幸运的是,由于反对声音太大,这套方案最终没有通过。
但提出这套方案本身,已经折射了“海归派”一直以来享有多么不可思议的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