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如今的中国还真的不太适合打仗
战争冲突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刚刚爆发的巴以战争以及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都告诫中国,必须时刻警惕战争危机,必须高度重视战争的残酷性。事实上,现如今并不是战争离中国越来越远,而是正在中国周边徘徊并日益向中国逼近,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当代中国能否经得起战争考验的问题始终萦绕在一些忧国忧民杞人们的心头。十多年前,笔者曾就这个问题抒发了一点感想(参阅笔者2011年文章《当代中国能否经得起战争的考验》),时至今日,感想更多更复杂。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精神与政治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进步,斗争勇气与军事实力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坦率地说,以笔者的观察与理解,今天的中国对于战争的准备不能说没有,但仍然很片面很不到位,总体上并没有准备打仗,并且也不太适合打仗。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精神状态不适合
发怒同别人打起来的样子与平时悠闲无事的样子截然不同,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这是很简单的常识。对于现如今中国集体性的精神状态,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描述,但就是不具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那股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一点“狠”劲都没有,何谈投身战争浴血战场。更严重的是,在今天的中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等这些从事战争所必须的精神资源一直受到饱受摧残打击,一大批号称“人间清醒”并要给中国搞再“启蒙”的“精英”们瞄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他们一直在鼓噪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中国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矢志不移地要把的这种思维贯彻普及到中国的一切角落,他们还极力鼓噪中国以及中国人只应跟在西方后面毕恭毕敬、亦步亦趋,要把这样的理念牢牢的印刻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这些“精英”身居社会上层,往往都是些著名教授、专家,不仅把控掌握各种官方智库,其中有的还是××院参事,享受××院特殊津贴等头面人物,更有的则干脆就是体制内位置显赫的大员,一概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整个社会的舆情与思维导向总体上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在这些人影响与牵引下,如果把中国比拟为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的真实心理就是对战争躲开走、绕着走,并为此做各种勾兑交易,完全没有直面战争、迎头而上的主观能动性。
其二,社会面貌不适合
现在大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积极的一面看,中国正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这是主流,是大势,对此必须予以清醒的认识和认知。但消极的一面也不可忽视,这是社会与历史的辩证,从消极的一面看,当前中国社会看起来很繁荣,资本很活跃,富人很多,但贫富差距相当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容易。因此,从消极的一面看过去,概括地说,当今中国的社会面貌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