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两种所有制并存的特点及相关问题
当今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所有制结构二元化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政治上也构成了鲜明的“特色”。因此,深入探究公有制与私有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明晰中国改革发展目标与方向必做的功课。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国经济领域公有制与私有制二者之间的关系特点
第一,是矛盾斗争的关系,二者对立统一
公有制与私有制互相否定,彼此矛盾对立,这是它们所具有的天然属性。这一属性并不会因为它们生长在现如今中国的大地上就不复存在。事实上,即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两种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斗争依然激烈,由此各种对抗与争夺跌宕起伏、日新月异,相应所引发各种不同的主张也激烈交锋。譬如有关“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争论就是这样,有人甚至因此喊出了“国企不灭,民企不生”,或者“民营企业使命终结”等激烈与极端的口号。这样不同的主张,不过是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矛盾斗争的自然反映。
在对立的状态下,公有制与私有制在中国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框架下,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其具体使命与责任,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赋予,而不能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公有制企业要深化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私有制企业要加以引导规范,使之健康发展,不能野蛮无序的生长。
在这样的矛盾对立关系下,人们依然需要认清私有制的本质属性,即剥削的本性。人们常说,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所谓利润不过剩余价值的代名词,一概都要通过剥削来实现,只不过途径、办法和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有所不同而已。任何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私有资本没有剥削的说法,则是无稽之谈,连资本家们都会对此嗤之以鼻。没有剥削就不配当资本家,也完全当不成资本家,这是颠扑不灭的常识。
第二,现阶段在战略层面呈现依存关系
当今中国现实中私有制与公有制的二元并存现象并非仅仅是主观人为的结果,而有着不可忽视的客观必然性。突出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尽人皆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建立在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上,社会制度的物质基础薄弱,在实质建成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前,需要补上很多历史欠账,需要补上物质生产、技术开放、文化创新、制度扬弃等许多短板。其中,发展物质生产力尤其具有强烈的历史紧迫性,要重点解决贫穷与落后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在发展大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因此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概言之,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不可否定,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