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市场经济的压迫及相关影响
市场经济来到中国,已经有过很长时间了。发展到现在,人们大致上有三种立场取向:
其一,拥抱市场经济,视其为发财致富走向未来的不二法门;
其二,适应市场经济,秉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努力适应找到自己的出路;
其三,反抗市场经济,在思想与行动上对市场经济都不认可,并以各种形式抵制与反抗。
如果说形成第一种取向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魅力与引力的话,那么,造成第二、第三种取向的一个共性原因,则在于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空前沉重的压迫。正是因为压力巨大,所以才迫使一些人不得不拼命适应,而又激起另外一些人的抵制和反抗。
在这里,我们当然要承认市场经济的确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的驱动,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我们在谈论今天中国的成绩与伟大的时候,不能抹杀市场经济的作用与影响。应该说,在这方面,现如今已经谈论得够多了,研究得很深入了。
但是,市场经济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消极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且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对此,相应的总结研究还很不够,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破坏性与压迫性语焉不详。
我们认为,以全面、系统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必须对市场经济的消极面有一个恰当的估计,这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压迫,即导致上述第二和第三种取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金钱压迫
市场经济让金钱再一次成为决定中国人地位与价值的核心要素,除个别情形外,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其经济地位来决定的,而经济地位又直接和赤裸裸地表现为金钱。干脆地说,有多少钱就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中国,这就是无情的现实。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在这样的压力下,无数人都不得不为金钱而奋斗,就是那些在情操上原本视金钱为粪土者,也不得不使尽全力在发财致富的道路上攀登,更有人因此堕落成魔鬼,成为人鬼两张皮的分裂式人物。结果总是这样,跻身上游得占先机的毕竟只是其中的少数,而多数人则只能做到自保跟上,即经济学家所捏造的那个“中产阶级”概念。至于“上产”、“中产”之外的“下产”、“无产”者,则只能说没有战胜市场经济的压迫,没能在压迫下破土而出或者破茧而生,从而沦为市场经济的祭品。
(二)结构压迫
每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还取决于个体的外部条件。考虑到中国社会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大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人们所具有社会关系与资源禀赋大相径庭,譬如广州与兰州之别,也譬如上海黄浦江边与山西太行山上之差距。举凡城乡、地域、行业等差别,在市场经济下一概都转化成为资本条件,围绕每个具体的人形成千差万别的结构框架。这些不同的结构框架,为有些人提供了助力与支撑,使其鱼如得水,而有的人则受到这等结构框架的沉重压迫,将其出路压缩得十分逼仄。我们将这种市场经济通过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压迫称之为结构压迫。千千万万农民进城打工就是这种压迫的直观表现,而当今中国存在数以亿计的既没有农民之实、又不是工人之身的“农民工”,则堪称是这种压迫所造就的直接后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