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水浒传》里的黄文炳为什么死得那么惨
《水浒传》这部小说里描绘有这样一个人物,此人因为死得非常凄惨而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人就是黄文炳。
黄文炳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出场,第四十一回归于湮灭,可谓短暂的一瞬。对于其人之死,书中交代,李逵拿起尖刀,看着黄文炳笑道:“你这厮在蔡九知府后堂,且会说黄道黑,拨置害人,无中生有撺掇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黄文炳遭此大难,死得如此惨烈,原因真的如李逵所言“说黄道黑,拨置害人,无中生有”吗?
从尊重原著出发,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应该说,李逵所讲的可谓一派胡言,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事情的起因是宋江酒后狂放,在浔阳楼题写反诗。他先后写了两首,先是在第一首“西江月”里自吹自擂一番,什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然后感觉不过瘾,接下来又发狠发癫,说什么“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发誓自己要比唐朝黄巢更猛烈地造反,更加搅得天地翻覆。
应该说,身为在闲通判的黄文炳在看到这两首诗之后所做的评判公允恰当,小说中描述,看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大惊道:“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后面却书道“郓城宋江作”五个大字。黄文炳再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黄文炳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间报仇!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黄文炳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文炳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
也就是说,宋江题写反诗可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作为一个政府官员,黄文炳理所当然地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件事上报。
就是因为这样,由此引出了大宋江州政权同梁山泊造反集团之间的激烈冲突,冲突的结果不但江州政府惨败,黄文炳惨死,而且连带黄文炳一家四十五口满门被戮、鸡犬不留。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