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路:五四运动如何催生了共产党?
【郭松民按】
曹征路老师是一位敏感而富有正义感的优秀作家。
是在这样一个恶俗而趋炎附势的时代里特立独行,敢于反抗的作家,也是一位使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紧紧贴近工人阶级的心跳和呼吸的作家。
他创作了被称为“工人阶级伤痕文学”开山之作的《那儿》,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制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的不幸与困惑,感动了无数人,也堪称时代记录。
《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是曹征路老师重新思考近代以来革命与现代性的系列之作,将在本公众号陆续刊出。
五四运动如何催生了共产党?
——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补二)
结束于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原有格局,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巨大。
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争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另一方面,中国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愈演愈烈,作为战胜国不但未能取消列强强加给自己不平等条约,凡尔塞和约竟将原德国在山东权益转由日本接管,这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怒潮中,许多知识分子转变了救国思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中国由此转向“以俄为师”。
大战期间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了一定发展,与此同时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大量成长,客观上也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条件。
其中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是最为突出的历史事件。《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极大地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十月革命之后,他又将《新青年》转变为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造就了一批职业革命家。
中共早期的革命领袖和骨干,几乎无一不是受到《新青年》的感召而走上中国革命道路的。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工神圣”成为最为流行的新潮观念,年轻人崇拜并纷纷仿效陈独秀。
早在1917年9月,毛泽东在与蔡和森等人的一次夜谈中就说:“冲决一切现象之罗网,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可比拟”。
1919年,陈独秀被捕后,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发表文章《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中说:“我视陈君万岁!我祝陈君至高的精神万岁!”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他对陈独秀的崇敬之情。
后来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的谈话中,也称“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