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远:该怎样理解“历史周期律问题”? ——兼评陈先达老先生的言不及义之论
该怎样理解“历史周期律问题”?
——兼评陈先达老先生的言不及义之论
马 志 远
陈先达先生,生于1930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我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辈理当称其为老前辈、老先生。2016年,陈老先生应人民出版社邀请,写成《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一书,该书第十二讲题为“历史周期率问题”(见该书第174—192页)。读过之后,觉得陈老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许多观点言不及义甚至存在严重错误,大有值得商榷乃至批评之处,故不惮浅陋,遂成此文,以期引起争论并就教于陈老先生。
一
什么是“历史周期率问题”?陈老先生说:“历史周期率问题,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当面向毛泽东提出的问题。黄炎培先生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这么说来,陈老先生这个第十二讲标题“历史周期律问题”中的“率”字确实应当写作“律”才对。1945年7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国民主建国会领导人黄炎培先生作为国民政府参政员延安访问团成员之一,访问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访问结束,毛主席在自己居住兼做办公室的窑洞里接待了黄炎培先生,两人进行了一番长谈。当毛主席问及黄炎培访问延安的感受时,黄炎培先生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够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史家所称的毛主席和黄炎培先生的延安“窑洞对”。
黄炎培先生讲得对。作为一代大教育家的黄炎培先生当然是熟知中国历史的,他至少是从现象上观察到了中国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某种规律。我们看——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往往都是事业初创时励精图治,表现得生机勃勃,而一旦霸业成就,又往往懒散怠惰、逸豫亡身,以至于许多王朝的垮台不过在一夜之间。这一现象仿佛已经形成为一种历史的规律。黄炎培先生把这种规律称为“历史周期律”。所以,这个“历史周期律”之“律”,确实应当写作“律”,而不应当把它当作类似于数学上某个数值与另一个数值的比率,不能写作“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