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一场惊天骗局
01.“素质教育”迷雾
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的观念开始大行其道。
在中国人心目中,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阶段“减负”,让孩子轻松学,按兴趣学,发展各项特长,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改革高考考试内容和招生方式,什么3+3模式,3+2+1模式,什么特长生、自主招生、推荐入学、把综合素质、平时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等等,据说这样可以加强“素质教育”,可以选拔到真正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事实如何呢?
自从1999年高考扩招后,高考方案不断“改革、“创新”,花样繁多,但不争的事实是,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自从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素质逐年下降。
大家可以去打听一下,在科研界、学术界,真正能出成果的,大部分人要么是建国后至文格前的老大学生,要么是77年恢复高考后至扩招前的大学生。
二十世纪捌玖十年代出国留学的那部分人,也是扩招前的大学生,这部分华裔学者已成为美国科研中坚。
今天的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就进入疯狂竞争,都是为了满足所谓的“素质教育”,三四岁的孩子,就上五六种特长班,既剥夺孩子们自由轻松的童年,让孩子们象木偶一样从小被填鸭塞进各种所谓“特长”,也让普通的家长们养孩子如此“辛苦”,为孩子“疲于奔命”。
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养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每个家庭基本上要牺牲一个人培养孩子,接送孩子上学,指导孩子作业,带孩子上培优班、特长班……可以说,养一个孩子就把一个普通家庭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基本耗尽。
所以大部分人不敢生养二胎,因为现在养孩子太累了……
是谁把今天养孩子变得如此累、如此辛苦、压力大?
我们不是提倡素质教育吗?为什么越提倡素质教育、家长孩子压力越大,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越多?
而最终按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却在下降?
90年代前的人可以回忆一下,过去我们在老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小时候学习并没有那么累,可以有快乐的童年,只是到了初三和高中阶段,大家才会进入紧张学习状态。
家长也轻松,基本不用管孩子学习。
过去我们应试教育出来的人,综合素质、科学研究素质差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下面如柳(公众号“如柳说”)就为你揭开“素质教育”的神秘面纱,还原“素质教育”的真相。
02.西方通过“素质教育”,完成“阶层固化”
“素质教育”这个观念是从英美发达国家引进的,因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孩子都实行“快乐教育”,“轻松学习”,中国人误读为“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