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中医药境况会不会“涛声依旧”?要下决心建立中西医并行并重管理体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原编者按】《经济参考报》6月24日刊发题为《下决心建立中西医并行并重管理体制——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的报道。在报道中,陈文玲总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医药和现代西医各有所长,目前的问题是,以西医思维、西医标准为主,存在矮化、弱化、边缘化中医的痼疾,并形成以此为核心的固化体制机制。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将来随着疫情消失,中医药的境况会不会“涛声依旧”?本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让人真正能享受到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并行、并举、并重、并跑好处的国家。但如果不下决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可以预料,在不远的未来,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真正的国医大师将越来越少,而优质中药也将成为他国的福利,最后中医药将只剩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光荣称号。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关内容如下。
近日,由经济参考报社主办,经济参考报(新华健康)、中国财富网承办的“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把中医药振兴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她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下决心重构中医药管理体系和西医药管理体系,真正建立并行、并重的体制机制,对中医药的培育发展和监管遵循中医药自身的规律。
陈文玲认为,这次抗击疫情,是中医药史上一次最大规模参与的国家重大抗疫行动,也是参与国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和病毒的一次大规模演练,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魅力和力量,得到各方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进而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中医药传承、传播、应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中医药在未来医改中的地位。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中医药抗疫不仅救治成功率高、救治时间短,而且费用显著降低。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挽救了更多生命,也给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事实上,‘简便验廉’一直是中医药的最大优势,此次抗击疫情的效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点。”陈文玲说。
在此基础上,陈文玲认为,当前,应该把中医药真正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落实下来,这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一,从历史角度看,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陈文玲表示,中医药有它的哲学思想、理论深度、理论体系和医术集成,有在几千年历程中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医药主张个性化治疗、辨证治疗、系统治疗、内外兼修。像这样的医学,全世界极少。她认为,中医药是中国的瑰宝,是我们国家几千年传承、积累下来的一座“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