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恩格斯为何要批判经济唯物主义?


  1890年8——10月,恩格斯在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康•施米特、约•布洛赫等人的通信中,批判了徳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比锡教授保尔•巴尔特(Ernst Emile Paul Barth,1850——1923)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唯物主义”;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关系问题的经典论述,提出了“历史合力论”。这既是对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挑战的有力回击;也是为了纠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曲解○1;更是马克思主义对历史问题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辩证结合的一个典范,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经济唯物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否认政治、思想、理论等在历史进程中作用。巴尔特妄称马克思、恩格斯从未讲过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称之为“经济唯物主义”,目的是想把国际工人运动引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邪路。

  恩格斯对巴尔特的批判

  恩格斯的批判,从理论上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同经济唯物主义的界限;指出巴尔特根本无视他的著述《路徳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资本论》中的有关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论述,“简直是在跟风车作斗争”!在论述过程中,恩格斯着重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此,恩格斯在《路徳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第四章节中,早就对物质与精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家),特别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辩证分析。其中特别强调:

  “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说,在职业政治家那里,在公法理论家和私法法学家那里,同经济事实的联系就完全消失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32页、第233页)。明确指出精神对物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对经济,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质。

  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明确写道:

  “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55——456页)。

  在9月21日的《致约•布洛赫》的信中,他特别强调: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0——461页)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