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文人为什么痛恨毛主席?从鲁迅身上能找到答案
上个月毛主席诞辰127周年之际,一篇题为《文人为什么痛恨毛主席?》的旧文在网络上重新流传开来。
当时正值电视剧《大秦赋》上映,引发文人墨客们对毛主席又一轮“指桑骂槐”的诋毁,“痛恨”一文的再度流传也算是歪打正着的回应。
“文人为什么痛恨毛主席?”这个问题虽然犀利,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状况,但也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以偏概全的嫌疑。
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作为不同阶级思想和文化传播使者的文人就更不例外了。“痛恨毛主席”的文人多,只能说明文人大多不是真正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里曾经谈过,自由派文人喜欢炒作“鲁迅活着会怎样”的命题,借鲁迅先生来攻击毛主席,这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鲁迅先生——一个跟毛主席一样真正彻底站在劳动人民立场的人。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在文章中这样概括鲁迅先生的事迹: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主将,作为一名坚忍、无畏的文坛猛士,鲁迅先生以手中的如椽巨笔为中华文化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并因之而升华为民族之魂。
无论是学洋务,还是学医,抑或是从事文学创作,鲁迅先生都始终心忧黎庶,始终心系故国,始终心怀天下。他曾屡次遭逢人生的困厄,曾深味人间的寂寞、凄凉,也曾在革命征途之中困惑、彷徨过。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消沉过。
自弃医从文以后,鲁迅先生便笔耕不缀,逝世前两天还在撰文,留下了近七百万字的作品和译著。如同眉间尺、宴之敖者一样,鲁迅先生是一个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
无原则,软骨头,随波逐流,缺乏应有的气节——这是古今文人的通病。鲁迅先生从不在大是大非面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是一位真正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
面对那些草菅人命的屠夫,面对那些为虎作伥的走狗,面对那些愚昧无良的庸人,鲁迅先生总是能够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向他们投出明镜,投出标枪,投出匕首。十分幽默的鲁迅先生却自嘲说,“我其实不能幽默,动辄开罪于人。”
正如毛主席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但是,关于鲁迅先生,最最根本的一条,自杜甫以来,有几个文人如鲁迅先生一般心念苍生、体恤万民呢?
曾毫不留情地批判过国人劣根性的鲁迅先生,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他是冷酷、尖酸、刻薄、阴毒的代名词。然而,我们从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从他生活的点点滴滴,怎能读不出他对劳动人民、对青年、对亲友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呢?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