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兼解析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策略
人不吃饭就得死,这个谁都知道。
所以,一个社会,首先得有农业,或牧业,或渔业,总之,得先生产食物。
如果食物不充足,吃上顿没下顿,那么人们就得花费所有的时间去生产或寻找食物,这样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搞研究、搞教育、搞工业等等。
只有食物出现剩余了,这时才会出现社会分工,才会有人半农半工,或者有人从农业中彻底脱离,专门搞科研或搞工业等。
因此,只有农业得到发展,食物有了剩余,工业才会出现并得到发展。
而农业要得到很大的发展,没有工业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铁器,没有农业机械,没有化肥、药物,没有排灌设备等,农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产量不可能提高很大。
所以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大家看看,这就出现了一个死循环——要发展农业,就得先发展工业,而要发展工业,就得先发展农业。
那么,如何来打破这个死循环使农业和工业能同时得到最快的发展呢?
那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压低每个人的食物消费量,这样食物就可以有最大的剩余,就可以最大量的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从事工业生产,使工业能以最块的速度发展,然后工业尽可能多地生产农用资料,使农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粮食产量会更大,就会有更多的人从农业中分离出去,这样人类社会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这个死循环就被打破了。
下面把这个办法再详细说说。在农业不发展,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假设平均一个人一年最低需要200斤粮食才能维持生命,不足的部分靠野菜等充饥,再假设一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可产粮食600斤,一个劳动力平均要养活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他的父母、子女等),这样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就要分到400斤粮食才行,每个农业劳动力就可以节余200斤粮食,这样每三个农业劳动力就可以有一个人脱离农业从事其他行业,包括工业,这样非农业人员和农民的比例就达到1:2,这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分工,使工业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工业发展后,造出很多的农用资料用于农业,农业产量就会提高,不仅每个人的食量可以增加,还可以再使一部分农民分工出去,促使工业进一步发展。
然而,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不是这么做的。
人们都没有主动地想去打破这个死循环,这个死循环就一直在暗里自动地起作用,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一直都是自然地向前发展,人类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人类社会在过去进步十分缓慢,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没什么变化,这就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