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时代光辉照耀下——再谈《平凡的世界》
十多年前,有感于《平凡的世界》被冷落,和自己对此书的感情,写了一篇《写给路遥》的文章。到现在《平凡的世界》又火起来了,就又想说几句。
我一共买过三本《平凡的世界》,前两本都是盗版的,最后一本是正版的,三本书我都在不同时期送给来自农村的年轻同事了,此书我自己读过大概六七遍,从中可以看到我对该书的热爱。从1996年到2006年,《平凡的世界》成了我唯一的精神家园,直到我在晚报上看到了马社香老师的《前奏——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我记得在《平凡的世界》的扉页上印着这样的字样(大义):这是一群思想品格高尚的人,和他们在一起,你会感觉到思想的升华。
《平凡的世界》之后,上述内容的文字在主流出版物上鲜有所见了,人们不再追求高尚——游戏人生、顽主、我是流氓我怕谁,丰什么肥什么……成了文坛的主流。
所以,那个时候 “文学”成了一个贬义词,“爱好文学”由一句夸人的话,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如果一个不了解当时社会风气的人,还照老样子夸奖一个年轻人(比如说做媒的时候):“这孩子不错,爱好文学。”那就很可能遭到一连串令人尴尬的“回击”:“你才爱好文学,你们一家子都爱好文学。”
在当时社会的那种氛围下,我对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慢慢地失去了兴趣,直到1996年我在地摊上看到了盗版的《平凡的世界》(虽然1988年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讲过,但青春躁动下的我根本没有听进去)。书中的那些高尚的灵魂,伴随我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虽然以后《前奏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出现了,我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这种转变是与《平凡的世界》的熏陶分不开的。
当时的文学(以及各种艺术)早已是“大雅久不作”,不说那些地摊文学或者地摊文学级的《费城》、《风入废屯》等等,就是稍微正经一点的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宣扬自私自利的价值观的。电视台也靠炒金庸的冷饭过日子,而且画狗不成反类其鼠(本来是画虎出身,偏要去画狗,自取其辱);真是让人感到憋闷。所幸还有《平凡的世界》在,聊以慰藉(还有浩然老师的《苍生》也是一个亮点,也很喜欢)。
所以本世纪前后一个时期,我对《平凡的世界》情有独钟,不管主流社会主流媒体,多么不重视它,我也到处去宣传它普及它。我搜集到了能够搜集到的路遥老师的所有资料,读了他的文集,感受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
在我年近六旬的今天,回头看看我思想发展的历程,再看看又一次火起来的《平凡的世界》,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