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圣女米歇尔与巴黎公社的太平洋原住民遗产
150年前的3月18日是巴黎成为巴黎公社的日子。之后的两个月,巴黎公社组织、生产、分配、立法和战斗,被视为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左翼政治实践之一,巴黎公社实现了无产者领导的城市自治,实施政教分离,实行妇女选举权,并英勇地抵抗反动政府军。一个半世纪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者还是无政府主义者都源源不断地从巴黎公社的实践和思想中汲取力量。
本文讲述的则是巴黎公社较少有人谈论的太平洋原住民遗产。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数万参与过公社的巴黎市民被处决,另有4000人被法国当局流放到法国位于南太平洋的殖民地新喀里多尼亚——离巴黎和“文明”最远的地方。
流放的目的是双重的文明规训。一方面是让公社社员在与新喀里多尼亚土著卡纳克人的接触中遭遇“野蛮”,从而唤起对文明祖国的留恋。另一方面,对新喀里多尼亚是1853年刚被法国兼并的新殖民地,法国殖民当局在当地的“文明化”统治也方兴未艾,巴黎公社社员也被邀请见证这一基于“文明教化”的全球殖民工程。这一对战败者的规训颇有成效,不少公社社员在回忆录中表达了对“文明祖国”的乡愁。
但也有人重新在新喀里多尼亚汲取火种,点燃火炬,比如4000名流亡者里最为知名的公社领导人之一,女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先驱路易斯·米歇尔。米歇尔纪录并出版了诸多卡纳克人的口头传说,并纪录着他们的组织、气质,还有1878年对法国殖民当局的反抗。在这一殖民主义的暴力现场,米歇尔所做的不仅是见证,还有介入,根据传说,这位红色圣女将她来自公社的红色围巾赠予了两位卡纳克战士。一个世纪后,这一传说继续鼓舞着1970年代卡纳克人的独立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历史不应被单向阅读为大写的西方社运史。在南太平洋,卡纳克人是抵抗的主角。他们的抵抗是对米歇尔的互助与鼓舞。当米歇尔写下“卡纳克人追求的正是我们在公社想要争取的自由”时,她不再是公社的战败者,在“文明规训”这一更加永续的战场上,她与卡纳克人站在一起,是不断战斗且永不妥协的一方。
米歇尔不仅是女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先驱,也是公共人类学和介入式民族志最早的代表——如果我们将这组名词理解为如何向在地的行动者学习,并与之合作,进行公共向的民族志纪录。
本文作者保罗·梅森是英国知名左翼记者、评论员和作家。他在2017年的作品《星光闪亮之物的神圣混沌》即取材于米歇尔在新喀里多尼亚流亡的经历。他亲自前往新喀里多尼亚考证米歇尔红色围巾传说的真实性,在与当代卡纳克口述史学家交流后,他得到了确信的答案,写下了本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