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碎污蔑知青的谎言——参观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有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事件。
一千多万知青奔赴广阔的农村接受改造,上山下乡运动在六七十年代走向高潮。而在主流叙事里,上山下乡则成了知青的累累伤痕,似乎成了对学生的迫害。
任何人群中都存在左中右,知青群体也是如此。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不是每个人都是自愿参加的,因为那会远离城市和父母,远离优越的生活,甚至会严重影响个人前途。
这反映的是一部分知识分子自私自利的世界观,这样落后的世界观如果始终没有得到改造,等到他们掌握了话语权,自然会对上山下乡运动大加讨伐一番,这毫不奇怪。
当然,一些知青在插队过程中利益遭到侵害和“走后门”等不良现象肯定存在,但那是主流还是支流,是三分还是七分?就拿所谓的生产队长性侵女知青来说,和现在的大学教授、公司老板和上级等人性侵女学生或者女下属来说,哪个更加普遍?
有人说这是迫害学生,是文‘革迫害知识分子的一大罪状。这不值得一驳,农民在那样艰苦落后环境中生存,还要向国家交公粮,就是应该的?而在城市中享受着工人和农民供养的知识分子到农村接受改造和支援农村建设就是被迫害?
很明显,这些人认为农民就是劳力者的下等人,而他们是劳心者的上等人,农田的泥巴脏了他们脚,就是对他们的大不敬和深深的迫害。他们的自供状可以说是上山下乡运动的绝妙注脚。
还有的人说国家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不必把它看得那么重要。
这也是一种谬论,是站在貌似中立的立场上搞历史虚无主义。
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有很多方法,比如现在盛行的研究生扩招,为什么非要让学生去农村受罪呢?而且,知青上山下乡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二十多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是为了解决城市的就业过剩问题?
笔者是一位90后,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颇感兴趣,尤其痛恨各种各样的历史虚无主义。以上关于知青问题的困惑始终没有搞得很明白,直到清明节参观了延安的北京知青博物馆才恍然大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接班人,是为了支援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对青年的培养尤其重要,在今天远离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青年也有必要以当时的进步知青为榜样,学习他们成长的经验教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而且,当时苏联已经变修,社会主义已经变质,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做好青年的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
为什么改造青年非得要上山下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