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内卷高地

2021-04-21 5117 0
作者: wzz 来源: 新潮沉思录

  这篇文章是新潮城市系列文章的一部分,既谈谈对北京这座城市教育方面的一些感受和认识,同时也从北京出发谈谈中国当前的教育事业。同时也会为作者者正在努力肝稿的有关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系列文章做一些铺垫。

  北京的教育狂潮

  笔者的童年是在海淀一所大学的家属区里度过的,童年的回忆则局限于这所大学的附属幼儿园和小学,以及另一所大学的附属中学,而老北京人的东城西城老皇城就像是另一个世界,新街口则像是异次元的大门,至于穿过大半个城市才能到达的朝阳CBD,它的繁华似乎与我的联系还要更少。

  笔者在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生活了已经有20年了,但作为外来移民的后代和D囧的山东老乡,并不熟悉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甚至于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20年里,没有去过一次故宫。

  说来,让我来写北京,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但反过来说,我对北京的过去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件事本身也将构成一种认识:即北京是割裂的,北京现在有三种传统:古老城市的传统、教育的传统和经济的传统,同时也伴随着新旧的交替。

  像笔者这样并不了解北京传统文化的并非特例,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外来移民并没有融入老市民,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群体特征,形成了较为特殊的文化,我们暂且将这个群体称为新市民。

  如果对北京的新市民的特征做一个简单的归纳,经常可以看到的是: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稳定的工作,往往是高校教师、中层公务员、医生或者企业中层并有着较高的收入。如果是近几年的话,还要再加上程序员。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非常焦虑,焦虑的主要内容也正是和子女教育有关,这种焦虑在最近几年达到了一种相当病态的程度,表现为遍布海淀的辅导机构,并以《疯狂的黄庄》这种方式为人们所熟知。

  原文已经被作者删除,配图为该公众号当时的评论选,在被删之前,文章阅读量曾达到200万

  在笔者的记忆中,到2010年左右,北京的教育就已经相当内卷了,不少小学生都要把童年燃烧在学而思等机构的教室之中,各大中学的占坑班也是要去争取一下的,笔者甚至听说有的同龄人在当时上着两三所初中的占坑班,时长接近两年,耗资不菲。

  由于父母开明,笔者有幸逃过了这一劫,得以参与小学组织的各类有趣的课外活动,主要是科技类的,印象比较深的有DP801的单片机,还有去海淀区少年宫学习的QBASIC语言的编程课。

  坦诚地说,笔者是幸运的,一方面没有卷入市场化教育的大潮,另一方面又享受了质量相当高的公立教育资源。而同龄人及其父母往往面临两种困境,一种是在逐渐兴起的课外培训班上耗尽家财,同时损失了孩子的童年,另一种是在公立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