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不躺平”是一种什么体验?
20日,笔者写了篇文章《你以为躺平了,资本家就会放过你?》,讲现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股“躺平潮”——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维持低欲望的最低生活。笔者在文章中指出,“躺平”的姿势只会是内卷的结果,而非大多数人的主动选择,是高房价、高物价逼得青年人不得不躺平。
笔者并不主张年轻人选择“躺平”的心态,而是主张年轻人做个“站起来的人”,而不是站着或躺着的“奴隶”。不过,笔者更反感那些“号召打工鬼们要上进、要感恩,为了‘市场兴盛、韭菜繁荣’而奋斗”的毒鸡汤。
这篇文章刚发出去,才看到《南方日报》的文章《“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
真是反感什么就来什么啊。 而比起毒鸡汤里的道德谴责,这个新闻评论更显得“杀气腾腾”:
不明白打算怎么个“不行”法,就不去扯了。
至于《南方日报》嘛,顾名思义是在南方的日报,而在南方尤其是深圳,想要“不躺平”的代价是什么?“可耻”文的作者想必也应该是深有体会的。
在微博上传出一张图:
深圳不准公开二手房价格,某地产中介门店就想出奇招,用榴莲和香蕉表示货币计算单位,一个榴莲代表1000万元,一根香蕉代表100万元。据说“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了。
不公开二手房价格就能压制住房价上涨吗?事实证明是不行的,这个规定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去年大流行以来,经济一片哀鸿,深圳的二手房交易价格依然蹭蹭上涨。
不公开二手房价格,无非能够给那些还想着“不躺平”的人留点念想。看着这金灿灿的一个个榴莲和一根根香蕉,笔者只能感慨,这房价真TM贵!这么高的房价,“打工鬼”唯有仰望了。
不妨来说说深圳的“普通房价”吧。
在深圳,想要“不躺平”,那就意味着把“躺平”的定义全部颠倒过来——“买房、买车、结婚、生娃,自由消费……”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房价30强城市出炉,深圳以94195元的均价高居榜首,比去年3月不到7万的价格可是涨了不是一星半点儿。在不公布二手房的前提下,这个价格不知道怎么得出的,反正还是能吓死个“打工鬼”。
想要买房、结婚、生娃,怎么着也得有个70平的小两居吧,光买房就得660万。刚毕业肯定不可能全款,首付三成,贷20年,光利息就还得另外付263万;要是贷30年,就得付420万。咱取个最低值263万,这加起来就超过920万了。按照现在的深圳的平均工资9700元,差不多要不吃不喝80年才能供得起一套房。
就算22岁参加工作(本科毕业能不能拿到平均工资都不好说,听说深圳的小学老师都得清北博士了),干到65岁退休,满打满算也才能工作43年啊。好吧,就算夫妻共同奋斗,两人压榨干净,也才86个“工作年”(当然,这跟上面说只贷20年房贷又相悖了),只剩下6个工作年的工资用于43年时间里的吃喝拉撒、生娃、养娃、消费自由……这可能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