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文字,龌龊内心,龙应台的小确幸里藏着什么毒药?

2021-06-01 6279 0
作者: 铁血老蒋 来源: 蒋校长

  5月28日,台湾省疫情爆发第10天,新增+所谓“本土校正回归”,达到了600例。

  这对于人口不到3千万的台湾省而言,已经是史诗灾难级:人祸!

  而民进党当局却拼命地隐瞒真相,甚至于对于任何敢讲出关于疫情半个字真相的岛民立即抓捕、起诉。

1.jpg

  喂喂,说好的“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呢?如今台湾小民的尊严,哪里去了?

  此刻,发明“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的龙应台,没有学她的大陆同行那样写一本《台湾日记》,却给缺水、缺电、缺疫苗的台湾人,端上了一碗浓浓的兑了鸡精的鸡汤:

2.jpg

  ▲(图源:豆瓣)

  “没有理由惶惶不可终日......每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都是个人生命配额的一天,这一天过去了,就永远地、决绝地,过去了。”

  看似说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说。

  真想一巴掌扇过去:能不能说人话?!

  01.

  龙应台是怎么成长为一个不说人话的反动文人的?

  这要从她的成长经历说起。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东,1952年生于内战后撤至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家庭,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在那个年代出生的龙应台,不出意料,接受了成系统的反G仇陆教育。

3.jpg

  而在20岁左右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龙应台所在的台湾又出现了巨变:尼克松访华,台湾被“抛弃”。

  龙应台这一代台湾人由此普遍产生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身份焦虑: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罗大佑经典之作《亚细亚的孤儿》表达的就是这种焦虑和彷徨。

  比龙应台更老一辈的人,这种焦虑要淡得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比较认可,而龙应台在这个问题上明显游移不定。

  这种焦虑带给她细腻的性格和清新的文笔,很快出版了《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等著作,并一举成名。

  如果龙应台专心于文学,那倒不失文坛的一则佳话,但这个满身才气的“文艺女青年”,却开始热衷于政治,最终沦落为一个反动文人。

  比如,龙应台作为一个文人,应该很有文人风骨吧?

  可是龙应台却跪舔蒋介石,在蒋介石的85岁生日写了祝寿词并在晚会上朗读。

4.jpg

  ▲(图源:观察者网)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解严”前夕,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年代,龙应台趁势摇身一变,大批蒋家专制独裁,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杂文,为这种思潮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

  杂文以专栏文章结集为《野火集》后,马上风靡台湾,成为台湾人思想蜕变的教科书。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