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文字,龌龊内心,龙应台的小确幸里藏着什么毒药?
5月28日,台湾省疫情爆发第10天,新增+所谓“本土校正回归”,达到了600例。
这对于人口不到3千万的台湾省而言,已经是史诗灾难级:人祸!
而民进党当局却拼命地隐瞒真相,甚至于对于任何敢讲出关于疫情半个字真相的岛民立即抓捕、起诉。
喂喂,说好的“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呢?如今台湾小民的尊严,哪里去了?
此刻,发明“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的龙应台,没有学她的大陆同行那样写一本《台湾日记》,却给缺水、缺电、缺疫苗的台湾人,端上了一碗浓浓的兑了鸡精的鸡汤:
▲(图源:豆瓣)
“没有理由惶惶不可终日......每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都是个人生命配额的一天,这一天过去了,就永远地、决绝地,过去了。”
看似说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说。
真想一巴掌扇过去:能不能说人话?!
01.
龙应台是怎么成长为一个不说人话的反动文人的?
这要从她的成长经历说起。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东,1952年生于内战后撤至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家庭,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在那个年代出生的龙应台,不出意料,接受了成系统的反G仇陆教育。
而在20岁左右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龙应台所在的台湾又出现了巨变:尼克松访华,台湾被“抛弃”。
龙应台这一代台湾人由此普遍产生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身份焦虑: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罗大佑经典之作《亚细亚的孤儿》表达的就是这种焦虑和彷徨。
比龙应台更老一辈的人,这种焦虑要淡得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比较认可,而龙应台在这个问题上明显游移不定。
这种焦虑带给她细腻的性格和清新的文笔,很快出版了《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等著作,并一举成名。
如果龙应台专心于文学,那倒不失文坛的一则佳话,但这个满身才气的“文艺女青年”,却开始热衷于政治,最终沦落为一个反动文人。
比如,龙应台作为一个文人,应该很有文人风骨吧?
可是龙应台却跪舔蒋介石,在蒋介石的85岁生日写了祝寿词并在晚会上朗读。
▲(图源:观察者网)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解严”前夕,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年代,龙应台趁势摇身一变,大批蒋家专制独裁,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杂文,为这种思潮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
杂文以专栏文章结集为《野火集》后,马上风靡台湾,成为台湾人思想蜕变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