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人民文艺”的启航

2021-07-05 4052 0
作者: 何吉贤 来源: 保马公众号

  原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何吉贤老师《<白毛女>:“人民文艺”的启航》一文。本文指出鲁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是与“五四”知识分子写作迥然不同的“人民文艺”奠基之时的雏凤新声,与民间传统戏曲密切相关的同时,展现了“革命叙事”和“民间伦理”水乳交融的民族形式。何老师认为,《白毛女》集体创作的过程和“边演边改”的版本变迁,包含了不同创作主体之间的流动,让文本本身处于时空开放之中,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人民文艺”的空间与深度。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顾“新中国的桅杆露出海平面的历史性时刻”,也正是中国文学和文艺重新定义自身的转折点,作为“启航之作”的《白毛女》在今天仍有不可磨灭的熠熠价值。

  本文原载于《文汇报》2021年7月1日,感谢何吉贤老师授权保马发布!

  《白毛女》:“人民文艺”的启航

  文 | 何吉贤

  《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春,鲁艺戏剧工作团在延安一首演,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下第一部成功的作品,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向下第一部经典性作品。在随后的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斗争中,它都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田汉说,在40年代末的民主革命中,往往是“革命未到,《白毛女》先到了”。在1940年代末,无论是在解放区的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群众中,还是在国统区的进步知识分子和广大市民中,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热烈的好评。

  郭沫若在1947年为上海出版的《白毛女》专门写了序言,赞扬其为“力作”。对《白毛女》提出了两方面的肯定,第一,称赞其“是在戏剧方面的新的民族形式的尝试,尝试的确是相当成功。这儿把五四以来的那种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的作风完全洗刷干净了”。这是一种全新的文艺形态,这种文艺形态跟所谓的新文学的传统,与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完全不同。第二,《白毛女》虽与旧有的民间形式有血肉的关联,但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从新的种子——人民的情绪——中迸发出来,成长起来的”。第二年,郭沫若又写了《悲剧的解放——为〈白毛女〉演出而作》,盛赞《白毛女》剧本的产生和演出标志着“悲剧的解放”,“是人民解放胜利的凯歌或凯歌的前奏曲”。郭沫若指出:“中国的封建悲剧串演了二千多年,随着这《白毛女》的演出,的确也快临到它最后的闭幕,‘鬼变成人’了。五更鼓响鸡在鸣,转瞬之间我们便可以听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齐声大合唱:报了千年的仇,伸了千年的冤,今天咱们翻了身。今天咱们见青天!”。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