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拒绝美高官访华?谁炮制出这条“外交内幕”?
“谢尔曼为什么取消访华了?”
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谢尔曼18日启程访问亚洲,根据美国国务院的通报,她将访问日本、韩国和蒙古。
“在她的行程中没有包括中国,这让人们感到意外。”
“访华”和“取消访华”,这是一个被美国生生制造出来的舆论话题。
就在美国国务院官宣的同一天,有外媒抖出所谓的“内幕”,说是中国“冷落了”美国。
随后又有“消息人士”放风说,美方依然表现出保持对华沟通的意愿。
美方通过反复的舆论操作,试图给外界留下这样一种印象:中国的外交“封闭”“傲慢”,而美国则是“开放”和“积极”的。
它试图通过一系列舆论操作,既能对华施压,同时又可以抹黑中国的外交形象。
但实际上,美国的做法才是很不专业,也极不礼貌的。
如果它真的希望实现对华的交流与接触,就应该先拿出自己的诚意。
1
谢尔曼会不会来华访问,这原本是两国外事部门之间的磋商和安排,它本不应该成为一个争议性的舆论话题。
但它怎么就从一个专业议题变成了一个舆论话题了呢?
这是美国一系列操作的结果。
美方的动作还是老三样:放风—官宣—继续放风引导舆论。
它的第一轮放风来自“消息人士”。
香港《南华早报》14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放出信息,谢尔曼将于下周访华。
不仅言之凿凿,还放出不少细节,比如说谢尔曼将在天津会见中方官员,双方会讨论美国国务卿和中国方面会晤的可能性,等等,
报道还强调了谢尔曼此行的重要性,称她的访问将为拜登政府制定下一阶段对华政策提供一个难得的接触机会。
紧接着,7月15日,美国国务院在官网发布谢尔曼即将于7月18日至25日访问亚洲三国的消息。
由于此前的舆论铺垫,人们自然会“意外”地发现,谢尔曼的行程里没有中国。
“到底发生了什么”的疑问,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急需解答的问题。
别急,美方为满足舆论胃口的菜早就备好了,立刻就端上来。
也就在官宣的同一天,英国《金融时报》称,是中国“冷落”了美国。
文章抬出了4名“知情人士”,说是中国拒绝了谢尔曼,因为中方在人员上的安排没有满足美方提出的要求,于是美方取消了谢尔曼天津之行的计划。
看,锅果然又落到中国头上了。
美方一边踩中国,一边还要继续放风抬高自己。
随后一天,也就是7月16日,又是美国国务院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官员”对路透社说,谢尔曼还可能访华。
他说,虽然谢尔曼的亚洲之行中不包括中国,但在行程安排上仍留有了访华的余地,如果增加这站访问行程,那中国将会是她此次亚洲之行的最后一站。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