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华:中国如何提升对美军事威慑力?
【提 要】需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塑造的对美军事威慑力的战略机遇期并非“始终不坠”。美国国内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即认为中国缺乏“使用力量的决心”,不想打也不敢打。在策略上,美国一步步试探中国底线,也是一步步尝试拉低中国底线,并在每一步尝试后观察中国的反应强度,尔后让中国习惯新的底线状态,再让这种状态变成常态。在美国的战略思维中,并不看重对手怎么说,而最在意对手怎么做。对美国传递决心意志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口头,而是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著名战略学家乔治·凯南认为,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大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潮流将一去不复返,转而进入长期的战略博弈。凯南的判断引发了美国军事战略理论的一次变革,伯纳德·布罗迪和基辛格等美国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核威慑”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威慑理论。1946年,布罗迪指出:“我们军事力量的主要使命,以后将转变为通过威慑避免战争。”1962年,基辛格对威慑的内涵进行了解释:
“威慑要求把力量、使用力量的意志和对手对两者的估计结合在一起,而且威慑是上述因素的产物,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如果其中任何一种等于零,威慑就等于零。”
布罗迪的贡献在于打破了军事力量运用局限于战争的认知,前瞻性地指出大国博弈期间军事力量作用发挥的主要途径是威慑;基辛格则较为完整地提出了有效军事威慑的构成要素和实施方式。经过几十年研究及实践,美国的军事威慑理论基本成型,即“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通过示形造势,表明决心,使对方因恐惧而放弃自己的行动企图,从而达成己方的战略目的”。不难看出,美国的军事战略思维里,有效的军事威慑力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强大的军事力量、使用力量的决心、力量与决心的传递。目前,这种威慑思维也被世界广泛接受。
一
客观讲,美国有比较强的军事威慑力,也善于运用自身的军事威慑力。当前,世界上部分国家的立场倒向美国,并非完全出于对美国认同,而是屈于美国的威慑力,尤其是军事威慑力。在弱肉强食丛林观念盛行的美西方,只有拳头硬,说话才有份量、有人听。
对美国自身而言,强大的军事威慑力既是世界霸权的核心支撑,也为运筹全球战略省了不少资源。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美国总是表现出缺乏耐心的一面,不喜欢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过多纠缠,而是企图依托自身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通过“不战”或“小战”快速收效、实现利益目的。2018年7月,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就在一份题为《美国的政治战》的报告中指出:“美国的行动方案经常严重依赖常规军事力量,与美国的开发和外交专业人员协调不够”。虽是作为问题进行反思,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习惯于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解决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