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怎样被“恐美崇美媚美”心态摧毁的?
由于在最近几次中美谈判中,我们的代表讲出了一些特别提振中国人士气的话,使得某些亲美的中国人的“恐美崇美媚美”心态再次爆发,他们或是虚与委蛇打着为中国好的幌子“规劝”我们不要如此强硬,或是站在所谓“理中客”的立场上批评中方的民族主义和狭隘,这引发了广大爱国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议论,更受到了不少爱国人士的批评。但是,其中一些人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情绪找了“历史依据”,其中最典型的辩护方法就是宣称当年强大的苏联便是与美国对抗才最终垮台,因此中国也不应该和美国对抗云云。
然而事实上,苏联的亡党亡国并非由于和美国的对抗,恰恰是由于长期以来“恐美崇美媚美”情绪的泛滥,不敢和美国对抗,甚至美国一忽悠就上当。苏联解体的教训并非证明了恐美崇美的情绪是理所当然,恰恰证明了清算这种心态的必要性。笔者在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方面普遍对美国采取蔑视的态度,很少有人对社会主义体制能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抱有怀疑。但是到赫鲁晓夫时期,随着对斯大林及其时代的全盘否定,苏联对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由坚定地相信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能够战胜腐朽落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转变成为了崇拜西方资本家的奢华生活。
这种情绪首先集中体现在苏联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本人身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其在1959年中国10年国庆前夕最后一次出访新中国时,就极力向毛泽东主席吹捧“美国真富呀”,甚至还用一股“臣妾终于受到宠幸了”的语气介绍自己和艾森豪威尔的见面,让毛泽东主席大为震怒: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华,参加国庆10周年活动。毛泽东主席亲赴机场把他接到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刚在客厅坐下,赫鲁晓夫便眉飞色舞起来:美国真富呀!到处是高楼大厦,满街都是汽车……毛泽东和他坐在一个沙发上,侧身望着他,没有搭腔。赫鲁晓夫越说越起劲:‘我到了戴维营,见到艾森豪威尔,他叫我mydearfriend(我的亲爱的朋友)……’看来话不投机。毛泽东面无表情,起身请他到房里休息。”(郑毅李冬梅李梦主编,《共和国要事珍闻》上、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430页)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赫鲁晓夫时期还实行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也就是把苏联方面当作未来接班人梯队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送到美国去进修,要他们得到美国认可之后才能够在政治上更进一步。这一批青年干部当中最出名的,就是后来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雅科夫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