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大锅饭,养懒汉?
前几年一直有一种论调,说“大锅饭,养懒汉”。
他们讨论的是“大锅饭”吗?不是,他们攻击的是公有制。
那么我要问,私有制不养懒汉吗?
你看看那些坐地收租的房东们,那些靠资本获利的金融资本家们,那些靠着垄断平台吸血的互联网“新地主”们,哪个努力干活了?
赚得盘满钵满,吃的脑满肠肥了,也没见他们搞点真正的科技创新,提高一下生产力啊?为什么“懒汉”这个词,总是扣在普通劳动者头上?
合着只有劳动者才有“懒汉”,食利者就没有“懒汉”了?
一个社会,形成正确的“共同记忆”是很难的。
大家回想一下,“大锅饭,养懒汉”这个话是哪里来的?我们家刚好有很多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报刊、小说、报告文学……虽然每个时代的叙述立场不同,但“大锅饭、养懒汉”这个说法,不会早于2000年,而且从未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上。
我生于80年代,在我小的时候,集体主义的余温还在,大型农田水利还在修,父辈们还经常去挖人工河、修电灌站……没有工资,只有“工分”,从来也没见什么“懒汉”。
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在当时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中国农村,在1949年建国后几乎没有任何农田水利、公路铁路、基础设施的中国农村,在从一穷二白的民国手里接过的中国农村……是农民个人单干生产效率高?还是大家一起团结互助、规模化生产效率高?
农村人民公社是1958年从群众中产生的一种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它在新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5年之久,完成了中国农业落后生产条件的大规模改造,初步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等历史任务。那时候集体主义的农民们,肩挑人扛小车推,用20年时间修建了八万座水库,补全了数千年农业水利的欠债,这些才是中国搞现代农业的基础。
大家今天可以去农村看看,那些今天还在使用的水库、人工河、灌溉渠道,其实都是人民公社时期靠集体修建的,大家至今还在吃60、70年代的红利。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库220座,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可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
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修建大中型水库80多座(总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其中有岳城、岗南、黄壁庄、密云等18座大型水库和60多座中型水库。建蓄滞洪区20多处。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在流域内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