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怎样做才算是实事求是
对中国要发展,所走的道路,只能是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走的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才算是实事求是。
徐寅生这篇《怎样打乒乓球》的讲话,被毛主席认为充满了辩证法。
曾经在课堂上讲实事求是的时候,总会讲到这样的事例。当年,应该是1963年,那一年举行了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那次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张燮林和王志良获得了男子双打冠军。其他男子项目,中国队也拿到了冠军。而在那一年,中国女队颗粒无收。
回国后,中国乒乓球队提出女队要打翻身仗,就把徐寅生请了过去,请他给女队讲一番话。徐寅生讲过之后,毛主席看到了贺龙呈上来的这篇讲话,非常高兴,认为这篇讲话充满了辩证法。毛主席还说,小将们在向我们老将挑战了。
徐寅生在这篇《怎样打乒乓球》的讲话里,就专门提到了王志良。王志良在中国乒乓球队里原来并没有被看好,甚至有人觉得他不是打乒乓球的料。但王志良就是不信这个邪。他一直坚持训练,最终拿到了男子双打冠军。
荣获第 27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冠军的中国选手张燮林、王志良(右)
这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别人不看好他,说明可能他在技术上不是特别突出,或者他在自身条件上也没有什么特长之处。可是王志良就是坚持按照自己的路数练下去,终于取得了他想要得到的成果。
这里的问题就是,如果王志良认为,别人不认可他,是基于他自身条件有限,他也接受了这样的结论,从而放弃了继续训练,甚至可能由此而转行,不打乒乓球了,而改行去干别的,那么这个男子双打世界冠军永远就和他绝缘了。
那么如果王志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算是实事求是吗?从一般的角度来说,王志良如果真的做了这样的选择,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你自身条件不行,你就得服气。如果超越这个自身不足的条件,硬要坚持打下去,很可能一事无成。如果改行去干别的,也许还能取得比打乒乓球更为理想的结果。做这样的选择说就是实事求是,似乎也说得通。
但是,王志良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他根据自身的情况,坚持训练,坚持打球,最后还终于打出来了。谁能说他这样选择就不是实事求是? 如果不是实事求是,那么他为什么最后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似乎有点说不通。
所以,王志良坚持选择继续打球,至少表明他对自己的了解,超过别人对他的了解和评判。当然,拿到一个世界冠军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但是,在偶然性背后,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的。没有王志良对自己实力的信心,没有他坚持训练的刻苦和必要的科学性,那他的成功的必然性也是显现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