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伤痕文学和历史虚无主义
近来,查阅了一下当年伤痕文学时期的作品。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知道,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伤痕文学,主要是因为卢新华于1978年发表的小说《伤痕》为代表作而引起的。
在网上,有人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应该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不过,刘心斌的《班主任》并没有《伤痕》那么沉重和凄凉。《班主任》虽然揭示了文革期间,孩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学习很多文化知识,从而导致的无知和愚昧,但小说最后还是给人以希望的。而《伤痕》似乎给人们以更多的共鸣。大家都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很多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痕,只是印记不同,深浅不同而已。
有人说,伤痕文学起到了否定文革的先锋作用。这种说法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年代,还不可能立刻就否定文革,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时候,人们心底压抑着的东西开始渴望苏醒,所以伤痕文学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必然。
《伤痕》发表时,我们正在读大学。在同一个时期,很多文学刊物都在争先恐后地发表那些伤痕类作品,特别是小说。我读的其实不太多,但有一篇安徽文学刊登的《解瑛瑶》给我印象较深。这主要是班上一个女同学在读过之后,极力向大家推荐的。在这篇小说里,女主人公的遭遇似乎更为凄惨和悲凉。情节我已经记不住了。但那种心情似乎还留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
应该说,这个阶段的伤痕文学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的经历,以及在这个经历中的心理过程。有人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并没有那么深刻。或许是吧。只是后来的一些作品开始向深度挖掘,但似乎开始触碰一些当时所设定的底线。
如白桦的小说《苦恋》,在描述一个画家苦苦爱着自己的祖国。在旧社会,他历尽苦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回到自己的祖国。这部小说拍成了电影,改名为《太阳与人》。
电影中提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画家有过在海外的经历,使他受到冲击,他不得不再度逃亡。一切看似白描手法,没有评论,没有愤怒,只是平淡。然而画家的女儿对父亲说,你爱祖国,苦苦留恋祖国,而祖国爱你吗? 画家后来自己也很迷茫,自语道,谁会想到爱国还会犯错?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两句台词,致使这部电影遭到批判。不知道这部电影或者小说是不是伤痕文学的一个深化,不是只停留在个人的经历与感受上,开始触碰深层的一些问题。
今天看起来,当时对小说和电影的批判,在有的方面并不十分妥当,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作品的问题或许只是作者个人思想与情感的感受,并没有打算触碰敏感问题。但在看上去并无恶意的描述中,却或多或少曝露出某些过激的,或者不太恰当的因素。当然,也有可能,作者心里可能有更深入的想法,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他还不太可能敢于完全把他的想法都公开出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