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苦难童年刷屏,该感恩还是反思

2021-11-05 5239 4
作者: 小崔布尔什维克 来源: 红色年华

  近日,一位北大博士2009年的论文后记被各大媒体炒作了一番,有人这样点评:“这篇后记比博士论文本身还要精彩”

  这究竟是怎样一篇后记呢?

  作者的名字叫肖清和,1980年出生于安徽潜山,1999年考入北大,文章记述了他苦难的童年。

  7岁时,上一年级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

  8岁时,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块钱,才最终办了丧事。

  母亲四处做生意,穿着连衣裙带异性朋友回村,被村民带到村公所审问。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散这里浓厚的封建气息。

  11岁时,父母离婚。母亲走了,留下孤零零的他,还有6岁的弟弟。

  12岁时,家里勉强让他上到五年级。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的资格。班主任老师来家里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结果,班主任老师代他交了钱,自己考了全乡第二名。这一年冬天离家几十公里去打工,历经千辛万苦挣了75元钱,终于可以上初中了。

  上大学之前,常常为学费发愁,靠人救济资助才没有辍学。

  初中时遭遇校园霸凌,被打踹两个多小时。

  住校时带的干粮没吃完,拿回家喂猪,没想到被饿极了的大叔吃掉。因为粮食发霉,和他相依为命、疼他爱他的大叔中毒身亡。

  …………

  媒体的论调大家也能猜出来,无非感慨、感动和感恩,外加一点“心灵鸡汤——这可是寒门出贵子的典范,只要努力,就没有跨不过去的槛儿……

  这看起来确实挺惨的,尤其是如今我们已经全面脱贫了,很难想象中国的农村还过过这种穷日子。但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借此鼓吹感恩和个人奋斗而无视背后巨大的社会问题,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肖博士在文中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家会这么穷?

  但他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觉得这是由出身决定的。对于一个北大的文科博士来说,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这个关键的问题不应该被忽视。

  以往我们听说过“大锅饭养懒汉”,把农村搞得不像样,怎么都“B产到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还是这样艰难呢?捌玖十年代的农村,不是都和小岗村一样起飞了吗?同属安徽省,这位博士的家乡为什么就这么穷呢?我都有点怀疑他是不是在编故事了。

  农村人这种吃不饱饭、上不起学、死不起人的情况在当时是否普遍呢?2000年李昌平上书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或许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吧。

  三农问题究竟如何?

  2000年10月1日两位报告文学作家在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安徽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调查,用两年的时间跑遍了安徽50多个市县的农村,又尽可能走访了一大批从事“三农”工作的学者和政要,写了一本名为《中国农民调查》的书。该书揭露了“大包干”之后安徽乃至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其中就包括肖博士的老家潜山。

查看余下5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