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当年吃毛时代的粮,今天还在吃毛时代的水
前几天,沈浩去世12周年的日子,想着写点儿文字纪念,就先翻翻最近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偶然翻到了今年五月的一则报道:
报道称,工程建成后“将实现燃灯水库、淮河‘双水源’保证”……也就说,“引淮润岗”工程之前,小岗的生产生活用水还是来自“燃灯水库”这个单一水源。
关于燃灯水库的历史,笔者以前略微了解过。
1958年9月,凤阳县小溪河公社动员全公社十三个大队上万劳动力共同修建了位于小溪河上游的燃灯水库,直到1969年2月全面竣工,水库来水面积173平方公里,坝顶高程47.7米,最大坝高24.3米;随着提灌工程、支渠、毛细渠陆续建成,三年后已经可以灌溉到整个小溪河公社。
燃灯水库
1958年,新中国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不久,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机械,修建水库全凭小溪河公社上万名社员以血肉之躯肩挑背扛,工程之艰难可想而知,有人甚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意外付出了生命。然而,这的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以后,依然还在支撑着包括小岗在内的小溪河镇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
不过笔者以为,小岗小队的18户农民当时应该是没有为修建燃灯水库出力的。按照史书记载,小岗单干头一年,也就是1979年的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六倍,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以来二十年的总和。而在此之前,他们一直吃的是国家救济粮,宁肯出去讨饭也不愿在小队的集体土地上干活。这样的话,他们又怎么可能为比大队还高一级的公社的集体工程出力呢?
被荒废的灌溉工程
前些年,有朋友去小岗调查研究,拍下了上面这张灌溉工程被荒废的照片。为了帮助小岗这个标杆尽快脱贫致富,北大荒集团临危受命到小岗种田,大概才把灌溉工程重新恢复了起来;而饮水用的自来水管道,则是沈浩到小岗挂职后拉来资金修建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小岗人尤其该感谢毛泽东时代小溪河公社的全体社员啊;至于小岗人的救济粮,笔者相信很大部分也是来自小溪河公社的其他大队和小队。因为小岗作为一面旗帜是有其“特殊性”的,这样的“特殊”哪怕只是放在凤阳当地来比较,也绝对是“鸡立鹤群”。
凤阳县位于淮河中下游南岸,淮河水在滋养出这片肥沃土地的同时,也给这一区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水患。
说凤阳,道凤阳……
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
这段凤阳花鼓词,道尽了解放前饱受水患和战乱之苦的凤阳人民的辛酸生活,那时很多凤阳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