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导读

2021-01-03 2049 26
作者: 少士心 来源: 红歌会网

  2020年12月29日网上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导读。这个导读以自己的主观判断说: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过程,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有何用?

  文明社会后形成了私有制下的思维与劳动的根本分工,从物质方面提供了私有可能的前提,这是自然条件。而私有说明部分氏族首领意识的明确取向、目的性,又是思维自觉过程。文明社会后是自然与自觉交混的发展过程,而且越接近当下,掌握生产资料阶级目的性越明确,被驱使的劳动者逐渐在觉醒。用自然进程说明不了文明社会阶级斗争历史。中国有的部族原始状态延续到社会主义制度之初,这说明能否意识到,不完全决定于存在。统治阶级和被驱使的劳动阶级搏斗,思维意识的自觉状态可以改变或者滞后历史进程。如果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为何出现自然与自觉的舆论搏斗,该导读不是即耗费自己时间精力,也耗损他人的缺德行为吗?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现在看,马克思的上述结论与历史发展不符。资本主义到现在也没灭亡,看不出其生产力潜能是否全部发挥出来。而100年前列宁领导俄国工农兵建立了社会主义,并且存活了80多年,并且影响了东方很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拿这个不符合历史趋势—被历史验证的矛盾结论,当成社会是自然发展过程的依据,请问你是在嘲笑马克思,还是在宣扬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感性的现实生活。这是在哲学思维引导下的科学研究,可以说哲学宗旨是先置的。收集的事例,如果能证实立论,也就证实了哲学立论。没通则是证伪了立论。这种先置的哲学是马克思1843年到1848年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研究的初步结论,也就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现实的生活同时,也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一节》简要说是人化自然观,化的形式就是‘物质劳动’及其思维。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在此,而不是扩展到现实感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这是马克思哲学延伸的层面,是政治经济近似科学研究的问题。

  人们日常生活是感性的,经验的物质生活,相应的科学才是有用的东西。针对感性、有限的物质生活,只能用经验的方式,科学的方式来说服人们。而这个哲学宗旨是虚实的无限研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基本是隐形的。也就是说在拿到科学证据以前,结论不适宜说出来。马克思在序言第二段说:“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私有制分裂隔离了思维与物质劳动的自由联系,造成了根本分工、人的异化。从有利一面说,分工提高了思维和物质生产的效率。从异化方面说,割裂了人的本质,人分成思维阶级,进行管理和理论活动,和专职的、被驱使的物质劳动阶级。文明社会后,生产方式无论怎样变化,本质上没有改变根本分工的本质。或者说生产力的发展只是改变了掌握生产资料阶级驱使劳动者的方式,生产关系变革没有达到质的变化。这里还涉及到正义的本质问题。

  生产关系对于被驱使的劳动者来说,是先在的必须接受的环境,也没有议价的前提。在这个语境、前提下,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一节》有大量的论述,第三四节对统治阶级的意志有专门的论述。而在政治经济学科学研究中,尤其是马克思这样慎重严谨的思想家来说,在隐形的宗旨中寻找明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不适宜的。列宁发表过类似的议论,那是他去世前,没有看到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作,没有看到马恩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只能在其它著作中寻找。不占有全面,发生偏差在所难免。而当今再发生这种解读,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玩弄。

  对于掌握生产资料,继承生产资料的私有者来说,他们掌握改变生产关系的主动权。文明社会后到列宁毛泽东领导革命之前,改变生产关系的都是生产资料私有阶级。明确了这一点,再谈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问题。意识是意识到的生活存在。如果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无’意识。春秋战国先变法之一的秦国并不是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这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差异存在关联,造成了变法的先后次序。

  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说成是规律,这与中国古代历史不符,也与20世纪东方历史不符。马克思说社会形态,前面加了限制‘大体说来’。这是个准确的历史时空用语吗?他们的发展顺序一致吗?没有确定的社会历史时空,导读者的历史进程取自何方?社会形态依序前进只能是导读者自己的想象和编篡。历史唯物主义除了内在的劳动物化思维化世界的原理,还有外在的要求,符合人类历史。马克思叙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是资本积累压窄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剥削来的商品无法实现交换,也就不能变成资本。马克思主要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其它是捎带的各国历史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前历史,并没做详细的研究和确定的论断,导读者为何把自己的私货塞进来?

  把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研究说成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把科学误读成哲学,而一旦科学研究出现偏差,就毁坏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恰恰马克思在这个地方出现偏差,成为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攻击篡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口。我不知导读者是善良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别有用心分子,总归这种错误的导读,没有分析出对无产阶级有益的思维。当今世界上,资产阶级掌握物质生产力的优势,驱使者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劳动者要改变被剥削压迫的异化状态,首要的是思维意识觉醒,然后才能谈革命,改变现状。把自然与自觉交汇的人类发展现状,非得说成是单一的、自然进程,这是宿命论,掩盖了私有制下根本分工问题、资产阶级的明确目的。这种舆论对谁有利?对善良者来说这是个学术问题,对于别有用心者来说,则是误导欺骗。最简单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必须符合历史,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6条)

热门评论
客观条件已经为劳动两重性奠定了基础。社会思维性的比较性即交换价值与物质劳动的实用性即使用性。马克思把德国哲学与英法的科学和经济学结合,阐述了人的两重性,即物质活动力和思维活动力。简洁为人的物质与思维。客观唯心论说思维是人的本质对吗?对。可他遮蔽了人的物质。唯物论说对了物质却遮蔽了思维。1844年手稿从劳动解析出人的双重本质,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片面的人本质论述全面,是这两论真理部分的集合。把理性结合到感性,从这个方面说是超越。唯物论与客观唯心论不是全面的真理,也非全面的谬论。以唯物论衡量理论对错的方式,是一种不正确的思维方式。
0条回复
理性与真理是两个概念。理性与‘真’理性是同属,与感性相对。真理是相对假设而来,对于西欧哲学与科学环境,真理的立论是理性假设过程,证实是一个感性经验过程, 感性经验可以用实践来抽象代替。也就是说真理成立包含理性与感性,从实践的历史说来也包含思维理性活动和感性物质活动。脱离这样的过程,又返回到科学产生前的纯理性思辨扯皮状态。而这样的状态致使欧洲停顿了上前年,处于黑暗时代。欧洲15世纪前基本就是这种状态。
0条回复
正确的思想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发展的。没有产生这样绝对正确思想的人。以绝对正确,一下就完全正确只是唯心的遐想。我们不能这样要求前人,也不能以这样的标准评价前人。中国传统,讲理也需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感情。祭日追悼,诞辰纪念是讲感情的日子和场合,不是讲理的日子。而讲理的日子里可以把感情放在次等位置。而有些人对自己的亲人和他人讲场合,对伟人则不讲场合,实行双重标准。这不是讲理,而是没有中国文化传承的野狗行为。
0条回复
马克思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发现了社会规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他表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毛泽东在1960年的著名谈话中说:本质总是藏在现象之后,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揭露本质。规律自身不能说明问题,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0条回复
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844年手稿前,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圈在理性的死胡同里,劳动只是思维活动的定性。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也无法彻底跨越,而在英法两国,哲学的分支科学和政治经济学却有突破。科学就是感性活动的收集,以此证实假设立论。物质劳动为商品定性,乃至到资本和地租论述。
0条回复
‘宇宙的历史是由宇宙中的万物通过自己的生存、运动、奋斗、斗争而书写出来的。自己周围的事物,既是你的斗争的对象,又是你的生存的依据。所以,任何事物既要奋斗、自强,又不能把自己绝对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人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动物,而且是社会动物。’这是蔡长运先生历史观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第二句还是无人,主体是万物,本体是万物的运动。第三句后半句人是作为动物出现的,而且是社会动物。后面接着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宿命论。大约此类世界观都是一个腔调。人类不以自己的生存为中心,你让他模仿谁?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如此。
0条回复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必须反对空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活的共产党,必须联系中国的革命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
——《反对党八股》(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44页
0条回复
哲学的理性与感性结合经过至少1000年才达成。哲学是现实的反思,也是人类历史的思想映照,哲学的停顿、发展是历史停顿、变迁的前奏。现实的发展可推动哲学的发展。摈弃感性是西欧哲学停顿的原因,必须由外部推动才可前进,用呆滞的内因论是无法说明的。像中国的周期论,这种状况延迟了2000年,考内因几乎难以打破。这是在物质-商品,和思维-马克思学说的双重作用才打破的。光用商品等于说挨欺负才能前进,光用思维等于说,改变现实不需要物质行动,在头脑里就可完成。
0条回复
只有说了这么多,才可以理解马克思的结论。因为这十一条,基本是抽象的结论,没有具体的论述过程和感性的例证。是在1844年手稿基础上总结的,而手稿是马克思半年多的辛苦研究。只凭十一条就能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拿不等于说,您不须艰苦努力,天分和哲学素质超过马克思,您是比马克思还伟大的哲学家。实际上到现在还没发现这样的天才。
0条回复
查看全部26条评论 我要评论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