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有民营经济,何谈共同富裕》一文的几点质疑

2021-09-09 3030 3
作者: 望长城内外 来源: 红歌会网

  2021年9月7日,环球时报发表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尚希的文章《没有民营经济,何谈共同富裕》(以下简称“刘文”)。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现提出以下几点质疑:

  一、经济发展就能实现共同富裕吗?

  刘文说“只有经济发展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回顾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经济始终都在发展,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什么时候实现过共同富裕?再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这些国家实现共同富裕了吗?

  铁的事实说明,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对实现共同富裕起决定作用的是分配制度。如果不实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制度,穷人的生活水平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但永远也达不到共同富裕。

  这就像吃饭一样:过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富人吃的是米饭,穷人吃的是米汤;后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富人吃的是肉,穷人吃的是肉汤。虽然穷人吃的汤比过去好了,但少数人吃肉、多数人喝汤能叫共同富裕吗?

  二、民营经济效益高吗?

  刘文中反复讲民营经济有活力、效益高,可是他自己举出的数据却否定了他的观点。刘文说:

  “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这一组数字已经证明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这一组数字也证明了民营经济与非民营经济相比,经济效益是不高的。民营经济用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只创造50%以上的税收和60%以上的GDP,这说明民营经济人均创造的税收和GDP都不如非民营经济;民营经济虽然创造了60%以上的GDP,但却只创造了 50%以上的税收,对国家的贡献也明显不如非民营经济。

  由此可见,关于“民营经济效益高”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三、为什么民营经济发展了贫富差距却扩大了?

  刘文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大多数人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基本途径。所谓共同富裕,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发展的成果人人有份,就是要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格局,这要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来实现。”

  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些年民营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却扩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19日发布的2020年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737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727元。

查看余下5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