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石:承业闲谈
在中国历史上,子承父业的现象不少见。最广为人知也最顺理成章的便是皇权传递。一般来说,老子是皇帝,儿子中的某一个将来必定也是皇帝。当然例外总是会有的,也有那么三两个皇帝,虽三宫六院,妃嫔如云,竟也了无子嗣。然皇业须有人赓续,赓续之人既不能是女儿,更不能是外姓之人。无奈之下,只能在家族血缘最亲近的后代中择一合适者过继给自己做儿子,然后继承大业。
皇帝之外,承继祖业者也间或有之。虽然说富不过三代,官不过二代,那必定只是一般性规律,个别意外情况总还是有的。有那么一些豪门大户,耕读传家,诗书礼仪,家族训诫,时育儿孙,故此家风良善,儿孙恭顺,祖父志业,也会递传数代的。
豪门之外,能承继祖业者,便是手艺人了。其中广为人知者,莫过于行医之家。古之有声望医家,多有祖传丸散,秘制膏丹之术在手,药效精到,可妙手回春,世人称之为祖传秘方。因是秘方,自然密不外传。包括医家在内的一切手艺独到之家,祖传秘方或特殊手艺是严格恪守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铁律的。家族秘籍只能传给自家儿孙,绝不传给旁系子孙;而且只传给自家儿孙中的男性,而不传给自家儿孙中的女性。因为女儿终究要出嫁他人,他人便是外人,虽为骨肉血亲,但必定姓属他家,不传自在情理之中。当然,持有秘方或特殊手艺之家,也有个别人家只有女儿,而无男丁。秘方和手艺该如何处理呢?这实在是一件烦心而棘手的事情。然而,人总是会老的,也会死的。总有哪一天,秘籍持有者眼看着自己行将就木,至贵秘方与手艺若不传给女儿的话,就会永远失传。倘如此,实为可惜。不得已之下,只得打破常规,将秘方与手艺传给女儿。不管咋说,女儿也是亲骨肉,于情于理上完全说得过去。
此外,子孙能承祖业者,便是在某领域具有特殊才能之人了。譬如书法绘画领域,就会有少数儿孙能够传承祖业父业的。晋朝王羲之是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自小受父亲庭训之教与感染,后来也成了史上屈指可数的著名书法家。在文学领域,此类人等似乎更多一些。三国时的曹操父子三人,不仅都是著名政治家,而且还是著名文学家。三曹之中,论政治业绩,父亲曹操最大,儿子曹丕次之,曹植再次之。若论文学成就,儿子曹植为最,父亲曹操次之,曹植之兄曹丕再次之。除去政治因素不讲,单说文学,曹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均是熠熠闪光的人物,他们各有自己的独特贡献留名后世。这里面,固然有父亲曹操对儿子们的影响存在,但儿子们自身的天赋与后天的勤奋才是其中的主因。曹丕、曹植的文学成就,不是因父亲曹操伟大而受到恩沐才变得伟大,他们的伟大完全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使然。当然,类似曹操父子的例子,文学史上不乏其人。宋朝的苏洵父子三人,其文学成就及影响不仅毫不逊色曹操父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远盖曹氏父子。这样的例子太多,不再赘述。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