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内部出了“叛徒”?
“背离西方阵营”“置身事外”“袖手旁观”,甚至“破坏团结”“鼓励普京”……
这是最近几天美欧媒体有关乌克兰危机的报道中,频繁出现的一些词汇。
它们的描述对象,都是德国。
是的,你没看错,德国成了“叛徒”。这当然与其海军司令舍恩巴赫上演的那个插曲有关。
克里米亚“永远不会回归乌克兰”,西方对俄计划破坏乌克兰稳定的指控是“无稽之谈”,西方应该给予普京“尊重”,这位德国海军中将的表态不仅直接激怒乌克兰,也在美欧舆论场上引起轩然大波。
但光是一个插曲,还不足以让德国陷入这种舆论窘境。
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在“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上“态度暧昧”,也都成了德国与美国对俄强硬派渐行渐远的“罪证”。
有媒体甚至挖出德国新政府亲俄的“历史根源”:
前总理勃兰特 1970 年代曾发起与莫斯科和解的“东方政治”。一家德媒说,对执政联盟最大政党社民党的许多官员来说,“俄罗斯这个词,激活了一种怀旧情绪”。
因为对俄温和而备受指责,柏林过去也曾遭遇过。
但默克尔离任后,德国所处的大小环境都在变化。尤其话语权和影响力方面的落差,都将影响德国未来应对这种批评的心态和动作。
01
最近几天,德国成为不少西方舆论口中的“叛徒”。
德国海军司令舍恩巴赫祸从口出,即使他以辞职试图控制负面影响,但依然在西方掀起最新一波对德指责的波澜。
上周五,舍恩巴赫访问印度时,在一场与印度军方智库的闭门会议上,他一时忘形,说了一些极不符合西方“政治正确”的言论。
相关视频曝光,有图有真相,舍恩巴赫无力辩驳。
最受指摘的一个说法是,普京“应该得到尊重”。
这位海军司令说,“给予普京这种尊重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这很容易,而且可能是他应得的”。他认为,为与中国对抗,印度和德国需要俄罗斯,“在俄罗斯处于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可以反过来约束中国”。
在推特上广泛流传的这段视频中,舍恩巴赫还谈及克里米亚。
他将西方担心的“俄罗斯军队入侵乌克兰”称为“无稽之谈”,认为“克里米亚永远不会再回到乌克兰”“乌克兰不符合北约成员国的标准”。
舍恩巴赫的这番言论,引起巨大争议。
他随即被召回德国,要求做出解释。
德国国防部也迅速撇清:舍恩巴赫的言论,不管是内容还是具体措辞,都不代表德国政府立场。
最愤怒的,当属乌克兰。
舍恩巴赫辞职后,乌克兰驻德国大使梅尔尼克表示,这还不够。他的发言留下“一个烂摊子”,“(令人)极大质疑德国的国际信誉和可靠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