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谦:《红楼梦》作者研究的乱象几时休?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红楼梦》的热心读者,笔者对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自然十分关心。
胡适、周汝昌先生早年提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但红学界一直有不同声音。8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界的“春天”到来,关于《红楼梦》作者并非曹雪芹的各种说法,蜂拥而起。其中不乏索引派,考据派,推理派,类比派,钩沉派,评点派,令人眼花缭乱。在断定曹雪芹非红楼梦作者的各种说法中,代表性的说法有: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说,江左三大家之一吴梅村说,戏曲家《长生殿》作者洪昇说,清代词人随园居士袁枚说,明朝遗老顾景星说,康熙孙、爱新觉罗·允禵第四子弘暟说,湖南娄底谢三曼说等等。据有人统计,《红楼梦》候选作者群竟达65人之多。借用一句时髦的话:“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显然,在《红楼梦》作者的竞猜中,真正的谜底只有一个,余下60多个无疑全都是假的。
《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仅凭大胆假设恐怕不行。要靠事实说话,靠证据说话。某些否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的文章和著作,虽然洋洋洒洒,但大多穿凿附会,言不及义,让人越看越糊涂。
日前笔者整理手边资料,感到转来转去,还是“曹雪芹说”比较靠谱。尤其细读周岭先生关于《红楼梦》作者的分析,深受教益。正如周岭先生所提示的,要弄清楚《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以下历史事实是不能视而不见的:
一、曹雪芹与友人敦敏、敦诚、张宜泉大量的诗词唱和,证实曹雪芹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而不是虚构的人物。
史料记载,敦敏(1729-1796),字子明,号懋斋,其弟敦诚(1734-1791)字敬亭,号松堂,清太祖努尔哈赤第12子英亲王阿济格五世孙。曹雪芹在右翼宗学当差时,与在右翼宗学读书的兄弟俩初识。张宜泉(1720-1770)也是曹雪芹的诗友,清内务府汉军旗,镶黄旗人。
由于志趣相投,曹雪芹与他们往来密切,常常以酒当歌,以诗唱和。故而留下不少诗作。敦敏《懋斋诗抄》、敦诚《四松堂集》,张宜泉《春柳堂诗稿》,均记载了不少写给曹雪芹的诗。《懋斋诗抄》和《四松堂集》两部诗集先后于1922年和1947年被发现。《春柳堂诗稿》现存有光绪刊本。这就为我们今天确认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提供了难得的物证。
敦敏、敦诚、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都直接题为《赠曹雪芹》、《题芹圃画石》、《赠芹圃》、《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访曹雪芹不值》、《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寄怀曹雪芹(霑)》、《赠曹芹圃(即雪芹)》、《挽曹雪芹》、《怀曹芹溪》,《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题芹溪居士》和《伤芹溪居士》等。其中敦敏《题芹圃画石》一诗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馀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张宜泉《题芹溪居士》“爱将笔墨逞风流,节录西山别样幽”,透露了曹雪芹“奋扫如椽笔”的写作生涯。敦诚《寄怀曹雪(霑)》称:“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揭示曹雪芹先祖从魏武王曹操,经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的家世。“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则点明曹雪芹曾著书于北京西山黄叶村的场景。《挽曹雪芹(甲申)》诗:“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伤芹溪居士》称“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对曹雪芹殇子之痛,以及曹雪芹不幸早逝表达沉痛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