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美国的制裁失去了威力?
近期,东欧的战火硝烟弥漫,俄乌双方在战场、后方和谈判桌上交火不停,而与此同时,欧盟、美国等西方世界通过SWIFT制裁俄罗斯,业界也一度惊呼“金融核弹”。但我们注意到,实际上这种制裁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涟漪效应。俄乌的冲突,以及西方世界对俄国的制裁,是一个极佳的案例和探测工具,他接近自然试验(这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概念),能清晰的告诉我们如今复杂交错的世界经贸结构的循环、结构和动力机制。
我们看到,实际上对如朝鲜、伊拉克和非洲国家等小国的制裁产生的外溢性后果与试图制裁俄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情形。那么,为什么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动辄“制裁”,制裁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为什么如今却力不从心?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恰好就与笔者之前所说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仍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构成了强烈的关联。
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从川普对华开始,贸易战作为非对称作战下的一种更为广义的施压手段,已经为中国人民所充分认知。其实,这种动辄以制裁为手段的做法,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事实上统治国际秩序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在冷战期间对苏联和东欧(在80年代前也包括我国)的巴黎统筹禁运,还是冷战结束后对我国高科技的禁运,对伊拉克、南斯拉夫、朝鲜和伊朗的制裁,都是这一以美国为中心的秩序内在的投影。
在当下,由于国际经贸往来的千丝万缕,(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世界经济贸易在基于产业深度分工的基础上高度精细化、专门化,这使得被这一秩序踢出去几乎变成了对一个经济体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由于国际合作的加深,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变成了国际(资本)生产循环链条上的某部分环节的空间载体,脱离开国际生产循环,将意味着无法完成上游产品的输入、下游商品的输出、关键材料的储备、关键技术的使用、居民和消费部门必需品的采购等等。
在这个体系中,美国通过掌握国际金融渠道,控制了整个 世界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并通过深度影响国际舆论和国际法体系,在形式上为本国意志上升为国际经贸体系的意志做了准备。同时,由于美国超强的国家实力和长臂管辖传统,当美国的国家意志不能很好的通过“软实力”间接成为国际经贸体系共识和国际经贸组织的意志时,美国也不惜撕破脸亲自下场实践。
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时候,通过“软实力”,国际经贸体系的共识就是美国的意志、国际经贸组织的意见就是美国的意见,至少是不能违背美国的看法;而特殊情况下美国则直接下场。如华为的5G遭禁,即是美国先试图通过捏造事实,鼓噪舆论,形成国际一致排挤华为,当这一软实力的“认知作战”未能成功奏效后,美国则通过“长臂管辖”直接将自身意志实践在国际上。结果上来看,虽然制裁华为的5G并没有成为国际共识,但单单美国的长臂管辖,就已经给华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