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中国不缺流水线工人,教育体系需重新设计
【导读】“普职分流”、发展职业教育是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长期关注教育公平和职业教育,他多次提倡要“取消中考分流,普及高中教育”。为何现在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合适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及上升通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生源和师资陷落问题又应该如何处理?带着以上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姚洋教授。
【采访/观察者网 刘惠】
·取消中考分流
观察者网:您一直提倡“取消中考分流,普及高中教育”,结合去年“双减”政策的落地,您关注中考改革的源起是什么?为什么现在是“取消中考分流”的合适时期?
姚洋:我看到现在的教育内卷太严重了,学生的压力从高考变成了中考。从宏观数据来看,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5%,2020年高考录取人数占所有18岁人口比重70%以上,当然参加高考的不一定就是18岁的学生,参加高考的学生年龄大致分布在17到20岁,所以实际录取率会比较低。
第一点,我们看到高考压力在下降,但是考重点大学的压力依旧在。我去基层调研,县城高中校长说“我们这里211、985学校考的太少了”,他说现在考大学变得容易了,学生的高考压力变成了中考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对于青少年伤害太大,初中毕业开始“普职分流”,初中生的年龄在12岁到15岁,这个时期正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心智发育的黄金期,让学生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是非常畸形扭曲的。
第二点,“普职分流”意味着中考后一半的学生上职高,当然实际普高的比例要略高一些,有的可以达到60%。这样一来,家长十分担心孩子分流到职高,高职院校最后是通过大专、专升本这个路线上升,面对的竞争会更大。
第三个点,我看到好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上不了高中,北大调研的数据是农村的平均教育年限至今没有超过10年,大部分年轻人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就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了。
这三个点加起来,说明我国现在应该普及高中教育,但是高中教育根本用不到十二年,十年制义务教育也是可以的。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一个学生6岁读学前班,7岁一年级,小学五年毕业后年龄是12岁,初中和高中一共五年,学生们可以在17岁毕业之后再去“普职分流”。
这时候,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去读职校还是读大学,一些重点大学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求,安排学生去读预科,按照这个计划,大学生可以在21岁左右毕业,参加工作的时间也提早了一年,能够节省社会和教育资源。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