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林女童就医死亡看毛主席医疗卫生路线的伟大
3 月 11 日,一位患急性喉炎的4岁女童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人民医院就医时,因为相关医生的拖延推诿,该女童在过渡病房、五官科门诊和发热门诊被来回踢皮球,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该女童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结果小孩却被医院拖延推诿而导致悲剧发生。谁都担心自己或家人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急性喉炎是儿童常见病,小儿急性喉炎发病迅速,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会因咽喉水肿导致窒息而致命。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急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红日表示,喉炎的致死率很低,只要治疗及时,患儿预后都很良好,在他近20年的儿科从医经历中,只遇到过1起因喉炎导致的死亡病例。
这不是第一例因疫情而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就医的悲剧,西安封城期间,就有数位孕妇和急诊患者被医院拒诊而导致流产或死亡。
医疗市场化以后,治病救人的天职和谋取利润的冲动成了医院和医生不得不经常面对的冲突,再加上医疗纠纷频发,医生也害怕承担责任,患者遭到推诿的情况并不罕见。
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了医疗资源挤兑,更加剧了矛盾的爆发——代价是惨烈的,往往是患者付出生命的代价,而这些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医疗、教育、住房,在毛时代及其后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是近乎免费的社会福利,但现在已经成了百姓口中的新“szds”。以莆田系为代表的民营医院更是将患者视作可以任意宰割的鱼肉,不择手段从患者身上榨取钱财。
可以说,市场化医疗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一些人大代表也在呼吁“全民免费医疗”,得到很多群众的支持。
如今频发的医疗乱象和悲剧不得不让人回想起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他指出: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服务,而且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的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虽然建国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广大的农村和城市相比,还是面临严重的缺医少药问题。
据1964年的统计:在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上,高级卫生技术人员69%在城市,31%在农村,其中县以下仅占10%。用于83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5亿农民的还多。
尤其令毛主席感到不满的是医疗方面的官'僚'特'权现象,1964年6月24日,他在接见越南外宾时说过:
中国的高干保健是学苏联的,严重地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助长生活特殊化的问题,要求一定要切实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