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遏制腐败
今天,看到半月谈的一篇报道,《聚焦干部贪腐“35岁现象”:现实世界贪腐、网络世界沉迷》。文中谈到近年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少数年轻干部“刚踏上仕途,就走入歧途”,出现贪腐的“35岁现象”,令人扼腕叹息。
这些年轻干部行政级别普遍不高,涉案金额却不一定少。大部分只是机关、街道分管拆迁、财务等业务的科级或股级干部,但涉案金额往往令人震惊。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贪腐金额让人瞠目结舌。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现象不禁令人深思。
这些年轻干部贪污腐化首先与自身信仰缺失有关,其次恐怕也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前些年播出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有一个片段。讲述原京州市反贪局局长陈海的儿子小石头,他们学校里的一些班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一些小小的职权,来敲诈同学的零花钱,这些小学生的贪腐行为的花样也令观众们十分惊讶。就连老革命的后代反贪局长的儿子也不得不加入贪腐受贿的行列。在那样的环境里恐怕想保持清廉都很难。虽然这只是电视剧里情节,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恐怕还不少。
还记得前些年,全国某著名的高校的学生会干部的任职公告,在职位后面特意加上什么部长级之类的标注,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也让许多人看到社会上的官本位思想已经严重的侵蚀到了象牙塔里。恐怕那些身在其中的人也对自己拥有的特权头衔沾沾自喜吧?
学校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早晚会蔓延到学校。学生在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当他们毕业进入职场后,开始掌握一些职权后,这些权利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还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好处,满足自己的欲望。自身也没有什么正确的权利观念,最后走向腐败也是一种必然。
在今天,腐败恐怕已经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回想起建国初期,新中国的第一大贪腐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毛主席为了教育全党干部,保持革命初心,即使这二人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立下不少功劳,仍然被处以极刑。毛主席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不是为了少数人谋利益,而是为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为亿万在旧社会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能够当家做主。当年在延安和黄炎培所谈的后来有名的“窑洞对”,谈到“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特权之所以特,主要在于权力虽然是人民授予的,但行使权力的毕竟还是少数领导干部,权力如何操作的也不为大多数人民所知道,这才为特权拥有者为自己谋取利益时提供极大的方便。权力只有在阳光下运行,让许多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到,看的明白,都能监督到,才能有效的遏制贪污腐败行为。